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遇见孔明再睡觉, 孔明醒时吟了一首诗是这样的: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具体点说就是这样的:
刘备第一次寻访孔明,是在司马氏向刘备荐举孔明后的第二天,那么孔明不在,也还勉强说得过去。这一次,刘备是从田间农夫所唱之歌中得到信息的。那歌词是:“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首歌含着隐居的意思,有趣的是,孔明自称“高眠卧不足”,却叫农夫在田间传唱,又偏偏唱给刘备听到了。
刘备三人回到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于是,刘备再访孔明。刘备第一次访孔明不遇时,就“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又有探子探听到孔明已回,谁知却又扑了个空。想来那童子在孔明回来后不会不告诉关于刘备第一次来访的事,想来刘备的探子也不会窝囊到连孔明在不在家也探听不清楚,然而奇怪的是孔明却又出游去了。刘备这次也得到了一些信息,就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人对唱之歌,歌词甚长,不再引述,俱是“政治歌曲”。而在孔明之宅,诸葛均“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明确唱出“以待天时”之意。
第二次寻访时,刘备特向孔明留书一封。然而由“隆冬”到“新春”,孔明见书后还是迟迟不来,于是就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这次刘备学“乖”了,他把前二次的“不遇”看成是运气不好,所以特“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俗话说,事不过三,也许是“沐浴斋戒”的原故,这次终于见到孔明了。不过,见面也甚费周折,也很有趣:离草庐不到半里的地方遇上诸葛均,诸葛均却不引见,“飘然而去”。到了家里,巧的是孔明正在睡觉。那童子听了刘备“且休通报”的话,就竟然也不通报,任由刘备在阶下、关张二人在院首站着等,也不看个坐。想来张飞的声音不是细声细气的吧,然而当“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的时候,这大声嚷嚷竟也没有吵醒孔明,真不知睡得多沉!一个时辰后,孔明才醒,眼睛一睁开,就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真是个奇怪的习惯!然后才叱童子说“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3晌,方整衣冠出迎”。在向刘备展示了雄才大略,刘备“拜请”孔明出山时,却又推辞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在看到“玄德泣...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后,“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我85岁,你换吗?你
把钱打过来,收到钱
马上就去死。
“愿效犬马之劳”出自 《汉书·孔光传》:“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
古时为臣子的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现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说实话我挺讨厌现在有些人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历史的。在我看来诸葛亮之所以答应出山首先就是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而且百演义中罗贯中又竭力将刘备塑造成“仁主”。再者刘备并非是言明求诸葛亮帮他打天下,而是以“匡扶汉室”为理由。试问这样一位仁德之君三顾茅庐度,又是以兴复汉室这样的让每个忠知义之士难以拒绝的理由请诸葛亮出山。我想任何一位贤士都不会拒绝。至于试探的说法。我觉得可能也有部分。毕竟孔明这样的大贤是一定会选择一位在他看来最适合自己的君主的。
补充一句。如楼上一位所言。我道着实觉得刘备进位汉中王,再到正位续大统之后确实有点得意忘形,至于义气伐吴,真的是刚愎自用(我甚至回觉得这真的是有点以义气为理由过分贪婪妄想吞吴的表现),这一败可以说葬送了蜀汉之后逐鹿中原的能力,也打乱了孔明的全盘计划。真是天大的昏招。之后丞相的六出歧山。真是显得很可悲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