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髭
zī
(1) ㄗˉ
(2) 嘴上边的胡子:~抄须。
(3) 郑码:CHIR,U:9AED,GBK:F7DA
(4) 笔画数:16,部首:髟,笔顺编号:1211154333212135
相关组词:髭zd须 髭髯 胡髭 虬髭 髭鬓 髭发 鬓髭 须髭 髭龙 吟髭 捻髭 髭髭 霜髭 髭毛 髭胡
髭圣 髭蟾 赤髭 髭捻 摘髭 髭塔 髭根 银髭
黑髭髭 捋髭钱 髭毛儿
赤髭白足 胡子叭髭 拈断髭须 张唇植髭
三绺髭髯,意思是三缕胡须。
读音:sān liǔ zī rán。
解释:古代男子以无须不美,都留有长须,下巴一绺,两腮各一绺这就成三绺髭髯。也有留五绺清须的,即除上述三绺外,再加上嘴唇留的八字胡须的一边一绺。
髭髯,解释为胡须,出自唐代令狐德棻《周书·杨忠传》:“ 忠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译文:忠实英俊有三缕胡须,身高有七尺八寸。
绺的具体释义
(1)丝缕编成的线
(2)作为量词,一束理顺了的丝、线、须、毛发等,如五绺须,一绺丝线。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胡子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3,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
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不过在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诗经·豳风》中的《狼跋》一诗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着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往前走踩着胡子。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西汉权臣霍光,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曹操的胡子,《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髭髯的百读音是:[zī rán],意思是:胡须。
一、髯的读音是:rán
二、汉字释义: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美度~。虬~。白发苍~。~口(演戏用的假胡子。“口”读轻声)。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髟
五、相关词组:
髯口、虬知髯、髯参、髯道茹、黳髯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横、竖、横、横、横、撇折、点、撇、撇、撇、竖、横折钩、竖、横、横
二、专词语释义:
1、髯口rán kou
表演中国传统戏剧时演员口上所挂的假髯。
2、虬髯qiú rán
亦作“虬髯”。拳曲的连鬓胡须。
见“虬髯客”。
3、髯参rán cān
“髯参军”的省称。
4、髯茹rán rú
毛发弯曲纠缠貌属。
5、黳髯yī rán
黑色的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