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体现的矛盾哲理是:
(1)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够存在和发展。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子路篇》第23章。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就是说君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友好和睦的关系,但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迎合对方以求和他人完全一致。小人在对细节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盲目地附和他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对他人抱有一种友好的态度。
扩展资料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北宋的司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7马光和王安石是前后的两任宰相,其性格迥异,为了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两人也是针锋相对,甚至不择手段向对方痛下政治杀手。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赢了盘面,司马光被赶下了宰相之位。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反引来朝野一片骂声。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好罢免王安石,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此时的宋神宗,应众臣之谏要治王安石重罪,于是询问司马光。司马光并未落井下石,而是恳切说道:“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范,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宋神宗听后感慨道:“卿等皆君子也!”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要有包容、有坚持。反之,“同而不和”,小人也!
“和而不同”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是君子树品立德之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路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
当然是对的。以下摘自我自己未发表的文章:
所谓“和”,不是没有原则毫无差别的单一的“同”,而是包含事物差异性包含性格多元性包含价值多样性的集合与融合。孔子主张“和”,反对“同”,《论语•子路》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君子之间承认差异相互包容的融合,而不是小人之间相互勾结党同伐异的结合。“和”“同”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命题,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著名观点。只有有差别的不同的事物集合于一体, 如天地、阴阳、上下、有无、男女,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命,而同类的事物的集合则只是数量的累计,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与生命。孔子主张的人际关系的“和”,正是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论述为基础的,他在人格教化、人格养成的价值评判上,也是主张“和”的多元,反对“同”的单一。所以他对众口一词的乡愿式的人物不以为然:“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党中人人称颂,并不是孔子理想的人格境界,因为乡党中不分善恶人人称颂,只是“同”,不是“和”。孔子理想的“和”的乡党人格, 应该包含着“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多元评判标准,而一味地去赢得所有人的欢心,势必以损伤正义和牺牲善良为代价。“和”的理想人格既有群体的和谐一致,也有个性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于如此基础上的“和”才是实现“可以群”的前提条件,朱熹以“和而不流” 解释“群”的意义是富有见地的。和是群体的和谐,也是性情的平和。以周代思想家的目光看来,宇宙的天地,自然的阴阳,人类的男女,只有通过中和协调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丰富而多样的世界, 因此他们反对截然对立的东西,而提倡“执两用中”的中和之美。《礼记•乐记》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 则莫不和亲。”周代思想家把音乐理解为源自于636f70797a64338精神深处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形成群体和谐的基本情感,儒家强调的就是把这种源自精神深处的快乐普及开去,从朝廷的和敬到乡里的和顺,再到家庭的和亲,这个以“和”为中心的伦理关系图式,正是儒家“乐群”“合群”的理想境界。在理论上孔子强调的群体关系,一方面是“群而不党”,一方面是“和而不同”,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党”就是“同”,而“群”就是“和”,理想的群体关系是以“和”为旨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