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该句出自朱柏庐《朱子家训》,并非佛家之语。
原文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就希望他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是真的恶人。
假借行善做好事之由沽名钓誉,做了点好事就恨不得世人皆知,怎么可能是真善呢?相反,做错了事却不敢坦诚面对,承担后果,而是想方设法掩盖罪行,那就是错上加错的大恶。表达为善不应张扬,为恶不应掩饰之意。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一篇家教名著,该书以“修身治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寓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严格律己、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有利于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全书用一种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儿童启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自幼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5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便无心功名,居乡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并躬行实践,颇负盛名。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意思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译文:
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出处:《朱子治家格言》——清初·朱柏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2、《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善欲人善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恶的意思是:做了好事,想要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做出点事情都想让别人知道,似乎也无可厚非。人人为己,平时里做些明哲保身、损人利己的小事,也往往不招来太多非议。
而正如本喵常说的,现代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不去做,明知道什么是错的还做了。
扩展资料: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名言。《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朱子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庐所著。朱柏庐(1617~1688),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今属江苏)人。与归有光、顾炎武为“昆山三贤”,明诸生。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局势稍定,返回故里。
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含有不忘杀父之仇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2的意思)之义,故自号柏庐。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除《朱子家训》外,尚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