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明万历年间曾有一次抗击倭寇援朝的战役-明朝万历年间哪个将领是赴朝鲜抗倭平安归

明万历年间曾有一次抗击倭寇援朝的战役-明朝万历年间哪个将领是赴朝鲜抗倭平安归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明末边事春秋之六 鏖战三千里江山 ――万历朝鲜之役
秦大路 编写

与许多人的感觉一样,每读《明史》,特别是读到晚明部分,总会令人感到寒气逼人,脊背上的凉意,胸腑中的悲意,一时不易排遣。孙武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明朝便在这生死存亡的夹缝中度过一个个多事之秋。仅明末军事领域,战事频繁,令人感到畅快淋漓的时候不多。然而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三大征之一的万历朝鲜之役,勉强算的上是晚明历史中少有的亮色之一,曲折处惨烈处屡屡让人动容不已。

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9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1.风雨欲来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亚洲扩张。《剑桥史》为丰臣秀吉的入侵动机做了辩护,认为日本当时只是企图占领朝鲜,并无侵略中国的意图。但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中国,例如丰臣秀吉为侵略中国制订了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即万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义智曾通告朝鲜国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贵国道路进攻明国,届时还请多多包涵与协助!”

日本在数年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粮、战船和火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试图把朝鲜的三千里富饶江山变为日本的一个行省,使之成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桥头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企图在亚洲实施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朝鲜几乎是明朝的一个缩微翻版。朝鲜当时为李氏王廷统治,党争激烈,政局不稳。和明朝的体制几乎一样,朝鲜也重文轻武。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朝鲜半岛在元末以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事,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或者说是毫无反应。还是明朝获得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质问朝鲜国王李昖:“听说日本欲假道朝鲜侵略明朝,有这样的事么?”朝鲜国王连连否认。

此时的明朝内政边事相对比较平稳。明神宗一边在紫禁城内悠闲的做着皇帝,一边一步步地毁掉张居正当年的施政成果。以申时行、王家屏等人为首的大学士们吸取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受到清算的教训,不断弱化和放弃内阁权力,原先的一些重要职权渐渐下放到六部。西部、北部边事一直比较安定。辽东虽不平静,但前方捷报不断传来。可户部做了调查之后,声称“假称捷报,冒功授官者甚多,在蓟镇一边分为四镇,一镇又分三路,设官比原额几二十倍。” (《神宗实录》卷二三四)然而军队系统的这种欺瞒和膨胀,还没有到恶化的地步,当时的明朝还能承受,所以这也没有引起朝廷的警觉。虽然几年内接连发生了太湖农民起义、永昌卫士兵暴动、广东白莲教起义等事件,但很快被平息下去了。这么大的国家,怎么能不出一点事呢?于是神宗皇帝继续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大睡”的逍遥日子。还好,太仓还有粮食,库银还没有耗尽,军饷、火器的供应还算及时。在所有人看来,帝国还远没有到忧心忡忡的时刻。

朝鲜没有觉察到任何危险,明朝虽然看出了丰臣秀吉的野心和举动,但也没有对事态的严重程度做出进一步判断。所以,这一对友邦兄弟,继续在大战前的平静日子里享受着那一份舒坦。

2.一泻千里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程度一向令人敬佩。万历十九年(1591年),千余艘战舰已建造完毕,名古屋屯积了足够使用数年的粮草,三十万的军队在动员后已是整装待发。丰臣秀吉看来,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积蓄了数年的力量终于到了该要爆发的时刻。

万历二十年(1592 年),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按:不同史料给出的兵力数不一,根据《日本战史》的说法,用于作战的陆军兵力共为9万多人),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内,朝鲜海防重镇釜山、东莱、梁山等地相继陷落。其余沿海守军闻风而逃,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军2.2万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1.1万人也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倾举国之军力,目的是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

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惊惶失措的朝鲜王廷,仓猝组织了8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小西行长迅速突破。朝鲜将军申昱受命仓促集结了1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3 万人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各道守军望风而逃。不几日日军已经到达王京汉城城下,朝鲜备边使李谥看到日军军容强盛,竟然慨叹说:“今日之敌,似如神兵!”此时汉城守城主将李阳元,竟把兵器沉入汉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陆仅十七日,日军便兵不血刃地进入朝鲜国都汉城。

日军稍事整顿,继续北进。守临津江之朝鲜军队,暂时使日军进攻受阻。日军佯装后撤,诱朝军走出工事,然后迅速反击将之击败。守大同江之朝鲜军队,竟坐视日军徒步安然过江,不敢发一矢。随后开城、平壤相继失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两个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李昖逃到义州。处在绝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鲜关于这段叙述时,用了这样的话,“因朝鲜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暂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给占了,当然没什么地方可进攻的了。)

在攻占朝鲜全境的过程中,日军的表现可圈可点。不得不承认,经过了战国时代的日军战斗力很强,战略战术运用的较为成功,武器装备也优于对手。首先,日军往往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其次,日军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而非击溃战,这样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能达到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第三,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这些火器主要以火绳枪为主,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战时采用三排轮射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这样,临阵时就会给对手带来很大的杀伤力。相对于以冷兵器为主的朝鲜军而言,日军的优势是明显的。

丰臣秀吉看到侵朝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其中几条为:“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当以大唐(明朝)关白之职授汝(指丰臣秀吉的侄子丰臣秀次)。宜准备奉圣驾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圣上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为大唐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六月三日,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明朝的命令。他煽动说:“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丰臣秀吉把明朝比作任“猛汉”日本宰割的“处女”,可谓狂妄到了极点。侵朝日军将领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日将锅岛直茂请求丰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领土赏封给他,战国名将伊达政宗写下了这样的狂言:“何知今岁棹沧海,高丽大明属掌中。”

当朝鲜举国上下在陆地上溃散而逃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和他的军队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仗。这个人就是朝鲜名将李舜臣。李舜臣的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日本海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噩梦。在日本陆军拿下王京后向北部乘胜挺进时,李舜臣率领他的海军于五月七日偷袭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运输舰队的主力。此战焚毁日舰二十六艘,击沉五艘。第二日再战,又击沉日军大中战舰十三艘,李舜臣的舰队无一船被击沉!从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多次进行海战中,共击毁击沉日军舰船300余艘,杀伤无数。这是一个惊人的胜利。

李舜臣在海战中的王牌武器是“龟甲船”。龟甲船船身的防护板由装有硬木制成,形似龟壳,故叫龟甲船。船身长34米,宽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外壳,并且裹上鳞状铁叶,可以抵御敌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顶盖上和甲板旁,装着许多尖锐的铁锥和尖刀,使敌人不易攀登。船头呈龙头形,内有两个或四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大型铁锥,可用来撞击敌船。这种龟甲船被现今朝鲜人称为当时世界最强的战船,在世界古代海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日军的作战主力舰船为安宅船,分为箭船和炮船两种。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门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绳枪。日本主力战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龟甲船弱,而且没有防护铁甲,所以在海战中一直落于下风。日本在出兵朝鲜之前没有预料到将与朝鲜海军发生如此激烈的海战。准备不足再加上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打败仗也是难免的。

由于朝鲜海军的优势明显,日军连战连败,日军已渐渐不能掌握全部制海权。但海战的初步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朝鲜半岛的总体战局。日军已经占据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城池。王子被俘,国王逃到中国边境,李氏王廷的政权体系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日军在各地大量屠杀抵抗力量和无辜百姓。同时,占领军已经着手在朝鲜半岛展开“日本化”运动。朝鲜人被强迫按照日本的方式改姓名、剃发。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已经开始为朝鲜儿童教授日语了。毫无疑问,朝鲜已经处于事实上的亡国状态。尽管各地不断有小股义军以游击战术给日军以有限打击,但国王李昖非常清楚,这些义军毕竟力量薄弱,骚扰尚可,退敌无力,终究是无法扭转乾坤的。

幸好,还有一位友邦大哥,他们总不能坐视不管吧?李昖深知,没有明朝的介入,光复朝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已经有好几批使节去北京求救了,除了正式向皇帝陛下递交国书,他们还分头去游说众多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图促成大明尽快出兵朝鲜的决定。

3.收复失地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以来,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由于当年沿海长达百年的倭患,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当年倭寇的凶狠顽强,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现在十数万侵朝日军全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况且明朝在庚子之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能否战胜侵朝日本大军,明朝君臣实在没有把握。

这时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传来,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东洋强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明神宗的角度来看,自然绝不能容忍丰臣秀吉的野心。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在上疏中说,“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达成了“迎敌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识。

由于不了解敌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千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即明亡时总兵祖大寿之父)率骑兵3千继后。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误中埋伏,适逢大雨,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后全军覆没,史儒力战牺牲。后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乘敌不备,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

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刘綎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4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一月五日,大军进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当时日本守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共1万5千人,配备了火绳枪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李如松同时部署明军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据说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届时全力轰击日军阵地。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

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响了。随着主帅李如松一声令下,金鼓声大作,喊杀声四起,明军开始攻城。明军劲弩齐发,巨炮齐轰,一时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日军战斗力非常顽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执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微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当时战况十分惨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击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将吴惟忠,胸部中弹,犹自大呼督战。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主将如此奋勇,何况士卒?

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日军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部署兵力。近距离时日军才发现这是伪装为朝鲜军的明军,这时明军手中的火统已经开火,日军纷纷倒下,开始败退,芦门被明军攻破。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

平壤的收复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整个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就此逆转。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此役中明军有非常杰出的表现。首先明军以优势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伪装成朝军强攻城南,这种部署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其次,城东给日军留出退路,使得日军无死守之志。第三,明军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第四,在日军撤退路线上设有伏兵,使日军再受重创。李如松就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有些日本史料极力淡化平壤之役。根据日本人的记述,日军此役似乎败的很体面。日军由于平壤和王京汉城距离太远,本就打算放弃。在明军攻城后,小西行长特意修书李如松,日军愿意退去,于是乎日军大摇大摆,安然退到了汉城。这种说法显然有“讳言”和“粉饰”败绩之嫌。在明军强大的炮火面前,日军之败是必然的,无论如何也体面不起来的。事实上,因援兵迟迟不来,平壤大部已被明军攻占,日军军粮、兵营悉数又被明军焚毁,小西行长眼看无法固守,遂与日军诸将商议,连夜撤回汉城。迫于明军的压力,孤军深入的日军第二军加藤清正部也撤回到汉城一带布防。根据《日本战史》,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直迫汉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千精骑在汉城郊区与日军加藤光泰部发生激战,日军败退。后日军主帅小早川隆景率军2万将明军查大受部包围在碧蹄馆。在碧蹄馆一战中,明军3千骑兵,抗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一者依靠明军死战,二来明军骑兵部队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同时以战车做为工事,向敌阵不断施射火药助推的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逼近。后李如松率领的1千精骑也杀入战团,战斗非常激烈。《明史-李成梁传》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之后明将杨元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以为大部明军赶到,率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也付出了数千伤亡代价。

关于碧蹄馆之战,中朝日三国的史料记述差异很大。根据日军史料,大都宣称日军4万包围了2万明军,给明军了毁灭性沉重打击。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记述为证。根据《中日关系史》介绍,实际上明代记述该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的上疏,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我们知道,明朝的言官们,弹劾似乎是他们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实是他们的强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据朝鲜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龙的《惩毖录》,真正被日军合围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领的侦察轻骑,共4千余人,这是比较可信的。当时在朝明军总计才4万人,先头部队大都为骑兵,并有炮营,如果真有2万人,4万日军是没有能力完成合围的。所以,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明军数千骑兵被2万日军合围,苦战一天一夜,后日军与明军大部队发生遭遇战,双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不敢轻进,再加上当时日军在汉城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明军遂退回开城修整。

后来明军得到错误情报,加藤清正率领的日军第二军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领明军二月十六日离开开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军是个错误的决定,撤军导致了盟军朝鲜军队刚刚收复的幸州得而复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后,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记述是,李如松被日军大败后退回到平壤。事实上,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败退到开城,完全可以继续修整一段。后来在京的朝鲜使者和明朝言官们都批评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动撤退,这也成为李如松日后被弹劾的罪状之一。可见明军并非被日军“击退”,而是主动退却,明军的主力部队却并未因碧蹄馆之败受到很大损失。日本史料说,李如松部由于元气大伤而无力南进。事实上李如松不能南进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时明军只有3万多人,几乎没有可能拿下为5万多日军据守的汉城。

后来探知日军的军粮大都存放在龙山大仓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领一支敢死队深夜奇袭了龙山大仓。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数万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明军敢死队到达龙山后,把火箭射向粮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李如松夜袭龙山一计,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4.议和闹剧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日本战史》的介绍,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5万3千人,减员4万3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关于减员原因,日本史料的说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朝鲜和日本同处东亚,气候环境较为相似,水土不服一说,难以令人置信,况且也没有任何关于瘟疫流行的记录。总之本人相信大多数死亡日军应该都死于战事。

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而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军,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谈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沈惟敬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员,又不具有外交谈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与日本的贸易,并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被兵部尚书石星赏识,临时被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正史在介绍沈惟敬时多采用野史笔法,称其为不法商人,无赖子。例如《明史-朱国祚传》提到,朱国祚曾对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谈到沈惟敬:“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为兵部的全权代表就曾与小西行长谈判议和。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两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对路,谈起军机大事就象谈生意一样讨价还价一番。当时的谈判内容没有任何记录,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归日本,江西归朝鲜,明朝对日本进行封贡,等等。这个协议并没有通报到高层。恰好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李如松遂率领大军一路开向朝鲜。沈惟敬当时被一心主战的李如松扣留在军中。

却说此时明军和日军陷入僵局后,以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又卷土重来,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经略宋应昌派沈惟敬至汉城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汉城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五月八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明朝使团到达日本。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

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于是日本派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小西如安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 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

一、明日两军兵力和战斗力对比

1592年3月,基本上统一日本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调集了三十万军队,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借口朝鲜不肯出兵帮助攻明,于4月发兵进攻朝鲜。其中15万海陆军队直接陆续登陆朝鲜半岛,10万人留守国内,丰臣还给自己准备了6万人的预备队。

日军一路摧枯拉朽,数月之内朝鲜八道全部陷落,朝鲜国王李昖慌忙派使臣前往明朝搬救兵,甚至动了到大明避难的念头。明朝一开始并不以为意,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朝鲜和日本合谋欺骗大明。但在查明实情之后,明朝派遣了一支由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先遣队先行入朝试探日军虚实。


日军进攻釜山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祖承训率领的3000先头骑兵因为轻敌在平壤受挫,损失惨重,明朝廷方才知道日军的实力,因此急调名将李如松赴朝作战。之所以选择李如松,一是因为李如松是号称“万历第一大将”李成梁的长子,在当时的明军将领中也是出类拔萃;另外嘉靖年间负责东南沿海抗倭事务的胡宗宪因谗言被免职后,其幕僚徐渭曾经造访过李如松,并将他在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向李如松一一传授。可以说李如松对日军战法是清楚了解的,这是当时大部分将领不具备的优势。


李如松

为了与日军大部队对抗,明朝也e68a84e799bee5baa6336火速调派各地精锐部队前往朝鲜战场。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年十月初六,明神宗朱翊钧下令抽调吴惟忠所部南兵和火器手各三千人,辽东兵丁一万人,蓟镇、保定两镇各自精兵五千人,宣府、大同各自精兵八千人以及刘綎所部精兵五千限期开赴辽东。后来考虑到倭寇势大,又于十一日下旨,选募义务、东阳两地精兵数千、山西精兵两千以及保定士兵万人担任后援。

而根据当时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编写的《经略复国要编》记载,至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八日,蓟镇、保定、辽东、大同、宣府等地部队大都已到齐,另外还有已到各级将领的家丁千余人;而刘铤的五千蜀兵、杨应龙的五千士兵以及蓟镇、山西、延绥等地尚有部队未到。实际上,收复平壤的主力还是北方边军与吴惟忠所率南兵。

与此同时明朝还在战争初期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火器,包括大将军炮120位、灭虏炮268位、虎蹲炮37位、小信炮1500余个,百子铳168架、快枪500杆和三眼铳100个,以及各种火箭、铁蒺藜、轻车等装备,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应昌

而根据柯胜雨的研究,日军在朝鲜半岛的兵力有陆军十五万多人,包括: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18700人;

加藤清正的第二军,22800人;

黑田长政的第三军,11000人;

岛津义弘的第四军,14000人;

福岛正则的第五军,25000人;

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15700人;

毛利辉元的第七军,30000人;

宇喜多秀家的第八军,10000人;

小早川秀秋的第九军,11500人。

水军则由九鬼嘉隆率领,约9000人,兼管运送兵员、装备和粮草。

日军当时没有火炮,但是铁炮(即火绳枪)的装备率比较高。


平壤之战前形势图

李如松到达朝鲜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占据平壤的小西行长,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没有太多的争议,日军被明军击溃,小西行长狼狈败退回王京。但是明、日双方的伤亡到底分别有多大?

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史料差距太大,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日方的史料不太靠谱,动辄就说斩杀上万明军,照这个算法,几拨明军都不够他们杀的了。朝鲜的史料公认相对客观,但是也有互相抵触之处,明朝史料则是比较模糊,咱们就只能综合参考估计一下了。

先来看日军损失,战后《万历邸钞》中有数字说:“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这个数字就有些夸张了。《李氏朝鲜实录》中记载打死日军一千六百余人,与前面提到的斩获数大体一致。战后日军在朝鲜的王京统计各部损耗时,小西行长所部只剩下六千多人,损失万人以上。


小西行长

一般来说,阵斩的人头数与实际杀敌的数字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有些敌人可能是受伤逃亡后才死,或者由于将领催促进军士兵来不及斩首邀功,因此这个数字不能代表阵上杀死敌人的人数。但一千五百人的阵斩数也是很惊人的,综合来看,算上烧死、溺死和被俘、逃亡的,日军损失人数也至少接近万人了。


再来看明军损失,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中写道:“阵亡官丁七百九十六员名,阵伤官军一千四百九十二员名,在阵射死骡马五百七十六匹。”也就是说明军伤亡两千多人。后来他又在《二十三日报石司马书》中说:“昨平壤伤毙不下千人。”可能是指伤员中又有一千多人伤重不治死亡。李如松也跟朝鲜人说:“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几三千余名。”可以看出,中国方面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当场阵亡加上伤重不治身亡可能要接近两千人,另有大量伤员。

此外,日军在朝鲜有十五万陆军,却没有得力干将来救援小西行长,只有大友义统来逛了一下还被炮声吓跑了。我猜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日军攻占朝鲜八道后,每个军团分别驻守一道,巩固战果,小西行长负责平壤所在的平安道,战前明朝将领假意求和,给日军造成假象,使他们没有迅速集结大军向明朝边境施压。

另外,日军内部其实也矛盾重重,加藤清正素与小西行长不和,支援的可能性不大,小西行长被围时曾向王京的日军大老求援,但是他们最后竟然也决定不予支援。

最后,明军是假意求和之后突然翻脸围城,整个攻城和追杀过程也只持续了几天时间,各地日军就是想支援也来不及。


加藤清正

因此明军以大约二比一的兵力比和一比五的战损比收复了平壤,凭借的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乌拉冲锋,而是依靠三个优势:一是战前的谋划和谋略,麻痹了敌军,为大军的汇合争取了时间;二是利用火炮等重型火力,减少了攻城作战的压力;三是日军内部的不和也为明朝大大助攻了一把。这样看来,明军与日军作战是占有优势的,并不需要派遣太大规模的部队。劳师百万,笑笑就好。

二、明军出征所需的粮饷花费

明朝永乐之后,除了土木堡之战,我们很少看到出动十万以上军队的作战行动,不是明朝不想打,而是打仗实在是太贵了。我们先来看一个万历援朝一百年前的数据。1472年,成化八年,当时的右副都御史、延绥镇巡抚余子俊上疏,建议在河套地区修筑1770里的边墙,抵御鞑靼人的攻击。

他给成化皇帝算了一笔账,当时已是冬天,征讨河套地区的明军都驻扎在延绥,约有8万人,如果全军出动并且预备好明年一年的粮草,购买米豆需要银子94万两,草料60万两。如果运输大队每人运米豆6斗,草四束,就需要407万人次,花费又是825万两,所以为了省钱,不要打仗,还是修长城吧。

这个数字我看了也吓一跳,但《明史·余子俊传》里的原文确实是“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总共需要24420000斗粮豆,这个数字应该是将民夫的口粮算在里面了。余子俊可能是为了故意放大出征的费用,于是只说用民夫运粮而不是驮马或骆驼。但我们可以设想,即便只是购买粮草就要花154万两,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其运费也一定会相当高,再考虑各种运输途中的损耗,实际的花费会非常大。


再来看一个五十年前的例子,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兵部侍郎曾铣给皇帝上疏,请求出塞收复河套地区,他给的方案是率领当地6万士兵,加上2000山东枪手,趁春夏之交,带上50天干粮,直捣巢穴,而预计的花费大概在30万两白银,其中粮草费用大约17万两白银,另外还有赏金、薪金等。这么算的话6万军队打一年就是210万两。

但这也只是理想状态,因为一方面,50天时间不长,运输费用可以大大节省,这尚且就要30万两,如果是长期出征,后勤压力增大,费用会更高;另一方面边塞需要防守,边军6万人恐怕不能全数出征,还需要另外招募军队,支付粮饷,又是一大笔开销。

最后我们来看朝鲜战场上发来的报道,由于明军要迅速进军,一时来不及筹集粮草,因此希望朝鲜能按照5万军队的规模先支援三个月。根据预算,五万军队,每天就需要720石粮食,三个月需要65000石,可当时朝鲜自己也穷,只凑够了50多天的军粮,后面的粮草还得明军自己运。就算按照曾铣的低花费来算,别说百万大军,三十万人恐怕就让明王朝很难承受,不破产就烧高香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为挽回局势,一把火烧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日军也只得撤退议和,第一次抗倭援朝就此告一段落。所以粮草、后勤的压力是战争各方共同面对的难题,日军也绝不例外。

三、错误之源

《明史·日本传》中将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总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将日本撤退说成是丰臣秀吉死亡才导致的,明朝丧师数十万,花费白银几百万两,还没有胜算。这可能就是许多人对这场战争怀疑的起点。

如果丧师数十万,那真得派兵百万,但是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来看,百万大军,打上七年,花费的粮饷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说白了,丧师数十万跟费银几百万之间就是完全矛盾的。只花几百万两银子就能调派百万大军,这仗打得成本太低了,明朝真是幸福。

当然还有兵部主事丁应泰弹劾杨镐和李如梅兄弟的事情,也是类似的话,《明史》中记载丁应泰说“辽兵阵亡已逾二万,皆丧于如梅兄弟之手。前后费饷六七百万。又谓镐与如梅媚倭将清正,与之讲和,以私通清正之书进呈。因论镐所当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不过后来明朝廷派人去前线调查,并没有支持丁应泰的证据。此人由于弹劾杨镐而在朝鲜名声极差,战争结束后,万历皇帝将其革职为民,总算是为当时的英雄们挽回了一点应有的尊严。

四、小结

其实不管损失如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讲,当时援朝是势在必行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只是想让国内这帮只会打仗的武士发泄一下,顺便损耗一下诸侯国力,巩固自身对日本的控制。这一观点并无绝对错误,但是也想的有点简单。在日军顺利攻陷朝鲜七道之后,加藤清正的部队还一度攻入当时的明朝边境,并与女真部落接战并且攻占了几座营寨,只不过担心战线拉得太长陷入险境,于是又撤回了。这里顺便一提,明朝的都司是比卫、所高一级的军事、地理组织,内陆也有都司,如陕西行都司等,所以奴儿干都司是正经儿的明朝国土。

我们可以设想,丰臣秀吉可能一开始确实没有真想攻打明朝,但是如果明军没有援朝,或者援朝失败,丰臣秀吉怕是不可能仅仅将魔爪抠在朝鲜半岛上的,明朝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和北方边境都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胁京城。

在军事层面,朝鲜半岛就是与中国大陆唇亡齿寒,半岛有不安全气氛,北方最能直接感受到。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不仅出于宗主国义务,也是有明确的战略考量,只不过其目的主要在于打退日军,而没必要一定大创尽歼,主要是实现维护周边局势安全的战略目的。

这篇文章主要以第一次援朝战争为例,不得不承认,第二次援朝,明朝打得就窝囊多了,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但受财力和边防局势掣肘,也不可能派遣太多部队。其实明朝到底派了多少军队,损失有多大,这种问题很难从现有史料得出十分准确的定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军事背景的分析和史料的逐一辨析来尽量还原历史情况,并且平心而论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既不能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活在历史的阴影里。

参考文献

【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明实录·神宗顕皇帝实录》

【清】张廷玉等,《明史》

柯胜雨,《万历东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吴思,明长城的投资与收益,引自《历史学家茶座·第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万历朝鲜之役其实是分为了前后两次大规模作战。中间隔了几年的议和时间。
第一次大规模入朝作战,李如松带的大部分高级将领(李如柏、杨元、祖承训等等)都平安回来了。
第二次大规模入朝作战,武将将领这方面一开始时麻贵统一指挥,后来是分了四支几乎互不统属的人马,麻贵、董一元、陈璘(水军)、刘綎,这几个高级将领都可以算是平级的。分别指挥东路军(目标蔚山)、中路军(目标泗川)和西路军(目标顺天;有水军配合作战)。要说平安归来,最后这4个人也都平安归来了,阵亡者中级别最高的,就算是邓子龙(陈璘的副手,赴朝明军水军的二把手)了,其他中级将领也有一些阵亡的,但是相对来说名气和级别都不是特别大了。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建议看一下妄语臣写的《猎明》这本历史小说,专门讲这段历史的,200多万字,写得非常细致。包括李如松之死(死在辽东,不是朝鲜)的背后阴谋的猜测,以及沈惟敬等人议和的真正目的,都分析得非常精辟。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带有佳字的四字词语言或成语 多多益善 带佳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阳和佳的成语 带家和佳的成语 不及的成语 什么不及防成语 什么不及什么的成语 什么不及什么四字成语 如果一个已婚女人长和男的打打闹闹常常和男的混在一起!你们怎么... 一个女人婚前大大咧咧,结婚后还不收敛一点,经常和男同事打打闹... 如果一个女的故意在你面前和别的男生打打闹闹,什么意思?是让我... 当一个男生经常和一个女生打打闹闹时,说明了什么? 描写“草”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有草的四字成语大全 含有草的四字成语大全 含有草字的四字成语 明万历年间曾有一次抗击倭寇援朝的战役 明朝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 为何明朝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能大败丰臣秀吉,而清朝年间的甲午战... 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明军的主帅是谁? 什么什么远方成语 带有远方的成语 形容远方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远方的成语有哪些? 刚刚找了一份工作,干的心烦,吃吃不好,睡睡不好,度日如年,请... 如果一个工作让你觉得度日如年,你还会做吗 现在的工作总感觉度日如年还要继续还是辞职? 感觉上班度日如年的感觉,很压抑 《三国演义》中单个人物分析及评价 50字左右 跪求 三国演义的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中的计谋! 《三国演义》中,你觉得哪一个人物的哪一个计谋最高明?为什么?... 微笑面对失败的反面例子 微笑面对失败的正反事例 200字 微笑面对失败的事例 恭疏短引中的恭疏是什么意思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是什么意思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疏”和“引”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是什么意思? 《分马》全文 跪求《慎子》原文+译文 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全文 在语文中,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哪个道观的收徒条件较宽松一点的? 出家去道观修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出家到道观有什么要求吗 我想出家进道观,有什么要求吗 请问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 请问水土不服是什么症状? 水土不服的症状是什么? 水土不服有什么反应? 水土不服有哪些症状? 刘备伐吴的时候为什么不带上孔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