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人琴俱亡主旨-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人琴俱亡主旨-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编辑本段背景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18篇来看,《人琴俱亡》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性格及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 例如郗超去世了,属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父亲郗公,郗公听后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只是对属下说:“出殡的时候告诉我。”出殡时郗公来了,痛哭欲绝。又如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安危,大胜之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是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于家的存亡,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最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厉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猷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编辑本段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特殊句式: 省略句:何以都不闻消息 省略“子敬”。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 “以何都不闻消息” 编辑本段示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编辑本段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手足情深 编辑本段出处 《世说新语 · 伤逝》 编辑本段注释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哥哥) 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 (弟弟) 俱:都。 笃:(病)重。 而:表示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近侍。 何:什么。 以:因为。 都:总、竟。 此:这(一定)。 语:说话。 了:完全。 便:于是,就。 索:要。 舆:(yú)轿子。 奔丧:去看望丧事。 都:一直。 素:一向,向来。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径:直往。 既:已经。 调:协调。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痛。 绝:气息中止。 良:很。 良久:很长时间。 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余:多。 亦:也。 卒:死。 编辑本段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坐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床铺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7a64e59b9ee7ad94335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雅性放诞,好声色。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客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工草隶,善丹青。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义庆为人恬淡寡欲,爱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著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1、主旨
  人琴俱亡主旨是表达了王徽之对弟弟王献之的无比怀念的悲痛心情。
  2、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子猷)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乘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王子猷)哭了很长时间,一个月多(子猷)也死了。

  “山高流水与人琴俱亡”都表达了对知己、知音的情感。


  “高山流水”的意思: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人琴俱亡: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成语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书法上几乎都有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七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学.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他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他不修边幅,也不处理府中公务。后来担任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你负责哪项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马的。”桓冲接着问:“你管理多少匹马?.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诞不羁,无法忍受朝廷中各种规矩的束缚,担任黄门侍郎一职后不久,就弃官归隐,退居山阴。王徽之生性酷爱竹,曾说:“怎么可以没有竹子相伴呢!’归隐后,他亲手在所住房子周围栽满了绿竹.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箫咏竹。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声名远播,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

  一次,王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6献之和王徽之共处一室。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不改色,神情坦然,慢慢呼喊仆人扶他走出来。

  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小愉,都快把东西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在七个兄弟之中,王徽之与七弟王献之的感情最深。王献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家人怕王徽之接受不了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没把王献之病重去世的事告诉他。可王徽之时刻都在惦念着病中的弟弟,有些日子没有听到弟弟的消息了,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么样了?为什么好久都没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家人支支吾吾不放回答,王徽之见此情状,随即便泣不成声。王徽之自言自语说:“看来子敬已经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来到了王献之的家,取来王献之的琴,一边弹琴,一边回忆着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他越想越痛心,弹不成曲调.于是高举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掷去,琴被摔碎了。他长叹道:“子敬啊!子敬啊!如今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随着王献之驾鹤西去了。



人琴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释 俱:全,都;
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例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解释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笃:病重 都:总,竟 了:完全 素:向来 好:喜欢 琴:动词,弹琴 恸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6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死去,不存在。都:总,竟。了(liǎo):完全。舆(yú):轿子。调:协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昌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
……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又生人乐代替,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第,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旧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随溃裂,月余亦卒。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
编辑本段《人琴俱亡》五问
一、子猷为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我们认为,亲人先走一步,活着的家人亲友,即使第二天即将命赴黄泉者,也定将为之而哀痛无比。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参》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来他为何又“恸绝良久”?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领略到作者在区区几十字之内,将文章作得如此对比鲜明、抑扬有致、波澜起伏的精妙笔法。
二、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教参》无只字点及。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三、为何“弦既不调”?
我们罗列出了“弦既不调”的几种可能:
1、琴已破,不能弹了。
2、琴弦未校好,弹不成了,说明子敬已经死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过度悲痛,弹到后来弹不去了。
4、加重了当时凄凉的气氛。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琴是子敬心爱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张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弹之前调校一下就无问题。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
《教参》将“弦既不调”译为“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将琴弦“不调”的原因归诸琴,而非人,可以说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对此句对全篇主题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其实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四、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教参》将此句译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译,且无一句对此句的评析说明。这样的处理,一是没有点明子猷掷琴祭弟之意,二是没有表现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作为作品题目的一个关键句,就这么简单粗浅的处理了,我们都有不同想法。
五、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一题该如何答?
原题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对第一问,《教参》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们认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应这么滥。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与“恸绝良久”作鲜明对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现兄弟情深,应该剔除。而“弦既不调”、“掷地”两语,前者表现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掷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应纳入。
对第二问,《教参》说,“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这个答案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不调”只是指琴,与子猷无关。人已亡,琴已破,所以琴声不协调。这样的理解,未能正确把握子猷弹琴送别胞弟的目的,未能理解“不调”两字之中所蕴蓄的子猷当时十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人琴俱亡”,是指人已死了,琴已破了,故而十分凄凉。既然琴已破了,子猷再将它摔在地上也就无妨了。这种想当然的浅薄的理解,没有认识到子猷“弹琴送弟”、“掷琴祭弟”这两个悼念胞弟的独特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兄弟之间的至深情意,文句含义由此而曲解,人物形象因此而模糊,作品主题因此而受影响,作品的品位也因此而降低。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按《教参》的观点去解读这篇文章——子猷去奔丧,发现子敬的琴已坏了,于是把琴摔到地上,说“人和琴都死了”——的话,这篇作品就根本没有入选教材的资格
作者
刘义庆 (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人神共愤的意思 人神共愤的愤啥意思 金刚狼》为什么人神共愤 一个人一个神猜成语 除服的意思及除服对联除服挽联大全 谁知道百日孝满除服的对联,多发几副? 除服对联带横批 农村除服对联 水木清华什么意思 “水木清华”的“水木”有什么含义? 水木清华的含义是什么 水木清华是什么意思??? 成语什么接不暇 什么什么暇接成语 什接()暇的词语 日不接暇这个成语中暇是什么意思 最字解一生肖 能字解一生肖 "刻舟求剑“解一生肖 思字解出一个正确生肖 人琴俱亡主旨 《郗公吐饭》与《人琴俱亡》表现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世说新语 伤逝和人琴俱亡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 人琴俱亡中写了什么? 关于名人坚韧不拔的意志的故事 面对巨大挫折,仍毫不畏惧、坚韧不拔的名人事例 能给我几个关于外国名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故事或者例子吗? 身处逆境却坚韧不拔的典型人物事迹 金乌西坠 玉兔东升是哪个词里的 谜语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打一江苏地名) 关于兔的谜语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中“金乌”代指太阳,这是为什么? 地震的震组词有哪些 地震的震字可以组什么词 哪些成语里有地震的震? 描写“地震”的词语有哪些? 和不熟的同事,碰到面,说啥话? 为什么我喜欢对跟我熟的人说话,不熟的人都不喜欢搭理,怎么回事 我性格内向,不熟的同事碰到面我也不会跟他搭腔,不是我高傲是我... 为什么有个同事私下跟我玩的好,确在其他人面前当和我不熟的样子... 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请求.是个什么成语 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别人 成语 比喻诚心诚意邀请的成语 比喻真心城意,一再邀请是什么成语 鸡头白脸什么意思 东北话“鸡头白脸”是什么意思? 鸡头白脸啥意思? 谁知道急头白脸是什么意思,还有扬了二正,马路牙子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下面一句是什么?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用英文怎么说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英语怎么说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上一句是什么? 形容感叹的词语 形容感慨的成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