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释义:聩:天生耳聋抄,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译文:这几句话,能够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用经学谈论诗文。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醍醐灌顶
释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译文:百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
二、发人深省
释义: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出处: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译文:将要醒来之度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振聋发聩
【解释】: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百们清醒过来。
【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度经学谈诗者。”
【释义】:这几句话,振聋发聩,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以经学谈诗的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醒聩震聋、发人深省
【反义词】装聋作哑
1、醍醐灌顶
【解释】:醍知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道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回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释义】:怎么知道有醍醐灌顶的方法,能让头脑清醒,不发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装聋作哑
【解释】: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出自】: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释义】:怎么可以假装聋哑,当做不知道?答
释 义 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 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 句 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对服刑人员不啻(chì)是振聋发聩,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纠 错 不能写成“振耳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常用成语,但其中的“聩”,却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由于这种以讹传讹的写法,就出现了“振聋”表示“使耳聋者能听到”,而“发聩”则也被认定为相同意思的情况。这样一来,本来含有两层意思的成语,在今天的工具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3被注释为“发出很大的声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339页)。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聋”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