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一、科学地制定计划是关键
以前自学考试五年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合格成绩或毕业,由于计划调整会出现课程衔接、替代等一些问题。为避免损失,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非常重要。以学中文为例,专科共十一科,若想在三年之内学完,一年至少应过三科。因上半年考试课程每科一本书至少应考过两科;下半年考试课程每科四五本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只报一科,但保证必过。这样,才能完成全部笔试课程考核和毕业环节考核,取得专本科学历。
二、参加辅导是重要一环
首先,就参加自学考试的经验而谈,有条件的同学话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参加考前辅导,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有助于掌握知识。
其次,参加辅导,可以选择所学专业的主考学校听课。如《古代文学作品选》这科是中文专业中合学分最高、内容最多,最难通过的一科。你可以去有专业强项的大学去听课,老师们讲课时的幽默诙谐、入情入景,不禁会使你联想到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情景,仿佛见到辛弃疾孤独愁闷而壮心未泯的形象,体会到苏东坡在政治上屡屡遭受排挤时的无奈,深切地感受到李清照饱经离乱的清苦生活和凄惨心境……听这样的辅导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不得不使你对这门课产生e68a84e79fa5e98193330兴趣,激发你在课余时间多背些诗词,多掌握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另外,这科有20分的填空,要求会填著名作家作品中带典故的名句,这需要你重点把握。像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通过听课的方式能让你记忆犹新。因此,听辅导也是自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三、全面掌握教材是前提
人们之所以反映自学考试难度大,主要是因为自学考试范围广,虽说考试范围不出教材,但教材中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中,很不好把握。如果看书不仔细、不全面,就会东丢一分、西丢一分,最后得57、58这样的“后悔分”。所以,若想顺利通过考试,你必须在平时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全面看书,尤其是对书中的举例多看几遍,这样对书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把握。考试时在做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时才能保证准确无误,在答论述题时才有例可举。
四、清晰、详细的笔记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大部分已工作,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忙于家庭,还要忙于学习,因此,考前再从头到尾看书非常困难。如果我们听完辅导后,根据老师上课时重点讲的章节,按照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的顺序整理出周密、详实的笔记,这样的笔记作为重中之重,在考前冲刺阶段则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
五、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是重要手段
自学考试包含书中所有内容,对于成年人来说记忆起来确实很难,若采用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录音法、重点法、首尾法、联想法、比较法等。录音法就是把书中的单选、填空、多选用自己的语言录下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听几遍,加深记忆,以便考试时良好地发挥,参加自考的朋友们不妨试试。比较法是记忆论述题最好的方法。例如《古代文学史》共四本书,其中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必须掌握的,但若一题一题的记不但容易混淆,还会越记越乱,这时若采用比较法,如把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比较着记忆就会感到既轻松,又好记。
总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希望莘莘学子若明确了考试目的,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拿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文凭,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不是梦。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百文学的历史。它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度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版史或断代史(中权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
《蝉和蚁》--选自《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1、 语出《汉书•杨恽传》之《报孙会宗书》
2、其中有一段: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白:“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其意大致为:
我的老家本在秦地,素来我就会唱秦地的歌。我的妻子是赵地的女子,很会弹瑟。奴婢中有几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3个会唱歌的。喝酒以后耳朵发热,抬头望天,用手击缶,口中发出呜呜的歌唱声。歌词说道:“在那南山下种了庄稼,地里荒草也不去清除。种了一顷地的豆子,等到豆子落地,只剩下了豆茎。人生在世就是寻求快乐罢了,要享富贵,谁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在这样的日子里,我高兴得抖动衣衫,一高一低地挥动衣袖,踏脚起舞,我实在是放纵得没有限度,但不明白我这样做为什么就不行呢?
3、歌词里的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
4、杨恽却因言而死!
这位告发霍氏谋反的平通侯被贬为庶人后,有人上书告其骄奢不悔过。廷尉搜查时,在家中搜出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这些正是杨恽触怒了汉宣帝的“大逆不道”之言,而据说其中最重要的大约是这样几句:“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本是田中劳苦之后家人自娱自乐的歌词,如果没有特别的眼光,着实难以嗅出“大逆”的气味——按张晏为汉书做的注来分析,理由大约是这样:“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芜秽不治,朝廷荒乱也。一顷百亩,以喻百官也;言豆者真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其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
如今看来,这实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猜谜定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