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一、译文: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它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即使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非常自负,到处不加选择的批评。长辈们都十分轻视板桥,告诫小辈不要与他来往。
然而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激愤,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
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朗诵罢了。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拿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却不听他们的话,并且还忘记了他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二、原文:清 郑板桥 《郑板桥集 · 板桥自述》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7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二、启示
读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要抓紧时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才能有一番作为。郑板桥能够自己刻苦,他每次读一本书,都读很多遍,且利用所有机会记忆且默默背诵。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寝:容貌丑陋。(经常“陋寝”/“寝陋”这样子用)
易:和悦(这个字在这句话里应该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了)
卑:短小,矮小。(就是和“高”相对)
殊:根本。(这句话意思是说他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善诵就是善来于读书呗(这个读书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哦,是朗诵)。其实意思就是说“不是我记性好,只是我善于朗读文章”。其实就是提倡大家学会用朗读的方式去记忆文句啦!(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记忆方式,不然古时候的夫子为什么让学生一遍遍的念课文,不是有口无心的念,而是要在朗诵中熟悉课文,然后自记忆课文。道理很简单,比如你会唱的那些流行歌,你会不会刻意去背歌词?还不是听听,跟着哼哼,zd然后先把旋律熟悉了,歌词呢也是一遍遍的听和唱,尤其是唱,然后记得的呀~!)
好像说太多了...关于最后一个问题...呵呵,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耶...不过希望给你的回答对你的阅读和理解有帮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