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原文】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
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8,因此别人不
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这样吗?岂止这样吗?”
【原文】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原文】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我的理解(13-15):
不言是不妄言,不笑是不讥笑(自夸)、不取是不妄取.
一个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谨慎的、谦虚的、廉洁的人!
“其然?岂其然乎?”则告诉我们:我们谨慎、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勇敢;我们谦虚、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自信;我们廉洁、也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需求.
相反,我们谨慎、是因为我们要把勇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我们谦虚、是因为我们拥有“对于自己信仰”的强大自信;我们廉洁、更是因为我们所谋者大、那些些微之物很难进入我们的法眼.
臧武仲为后代求官,合不合适?不合适.
臧武仲为后代求官,值不值得?不值得.
以智如臧武仲这样的人,都不能克制住自己的贪念,可想而知我们信仰的重要性.
论语是讲究中庸的,我们克欲,也只克中庸之欲,不克小欲、不克大欲.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
走在路上,你看到了一笔钱,你取还是不取?
不知你怎么想,但我告诉你,面临此事时,我会做三样选择,而这些选择与金钱的额度息息相关.
在没人索要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有其他后遗症的前提下):
如果拾到的钱低于10元,我的选择是随手收起,——它只是小钱,我犯不着交公、为它费那么多事;
如果超过100元,我基本会把它交公,——这叫“义然后取”;
但如果超过一万或十万,我可能又会把它偷偷地收起,——这是因为诚实有价,而它超过了诚实的价值!
臧武仲的选择就是如此,但我说臧武仲不值,不值在于:
通常,诚实对于诚实者、信仰对于信仰者来说,都是手中的绩优股、会下金蛋的母鸡.其价值不能完全用现行价值考量,而需要通过时间去发酵.
也就是说,今天我把诚实卖了10万,明天却不见得能用10万买回诚实.
甚至,如果我昨天忍住不卖,今天的诚实就能卖20万……
积善之家、留有余庆.对于臧武仲来说,他把善(余庆)变成了利,确实有点不值.
齐桓公呢,也不能克欲.他自己就曾经说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好色是不是问题?我告诉你:好小色好大色都不是问题,只有那中不溜秋的才是问题!
桓公好好小色,找几个美女,该不是什么问题吧.如果只好色于王后,敬她爱她,那不仅不是问题、更是“五好家庭”的典范了……
如果好大色呢?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桓公如果好大色,就会为“祖国人民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这更不是问题了.
15 段说“齐桓公正而不谲”,说的就是他只好“小色”,懂得放权,进而成就霸业……
晋文公就不讲了,我对那段历史不熟.
结合全文,我们最好不要断章取义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636f7079e799bee5baa6333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出自《论语》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时然后言,人不zhidao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意思是说,不哗众取宠,不夸夸其谈,到该说该讲的时候才讲,别人才不厌恶他的话。不逢迎、不谄媚、不奉承,只有在高兴的时候才笑,那么别人就不内厌恶他的笑。在明确了义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取利,那么作为精于计算 ,善于运作的企业家,它容的利润不管怎么高,别人也不会厌恶,而且还能直接、间接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