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就是说我的身体百像菩提树一样,心像明镜的台子,经常擦拭,不让它沾染尘埃。
是六祖坛经里五祖出给弟子度做的诗,大弟子神秀回答如上,五祖说照此修行可以长进但不能得到究竟,六组听到知后又做了一首,就是非常有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道物,何处惹尘埃,意思就是说没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有尘埃呢,来说明修行的最终究竟的回境界不需要擦拭原本就清静,等到了五祖的认可。
六组答坛经很有意思,有时间感兴趣可以看看。
“身是菩百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度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知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则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道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版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权“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知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道,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版.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权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为: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出自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9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
原文如下: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
“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