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所以他们都不敢剪掉自己的zhidao头发胡须什么的
曹操当年割发代替自己死
又为逃命而割了自己的胡子,版对那时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
而同时,古代人又以长胡子,美胡子为荣(美髯),
三国权演绎介绍关公的时候就说他有“美髯”
明成祖朱棣在自己的脖子上带一个袋子保护自己的胡子。
没有任何的证据显示古人胡须到底是什么情况,你所看到的也只是copy文学上的画像,而文学画像为了区别不同的人物,会夸张虚构,所以你看到的张飞李逵关公这些画像都不是真实反映真正人物的样子。
古代一般把胡须跟智慧联系起来,因为胡须越多,说明他越老,越老自然智慧越多,越德高望重,越有权威。所以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物,文学家通常把他安上很长的胡须。知这是文学剧本的脸谱化,不要跟现实混淆。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意思就是说年轻的男人毛毛躁躁,还不成熟稳重。
汉族男性大多数胡须较少,而且要到比较老的时候胡须才开始道生长,这是我们的种族基因遗传。
汉族男性很少有络腮胡的,古代把络腮胡跟野蛮不开化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看到的络腮胡的人都是边疆的野蛮的少数民族,所以汉族文学家都是把络腮胡安在那些有勇无谋有蛮力的角色脸上,比如李逵。
全盘西化的结果。
在近代以前的人类历史上, 全世界人对胡子都很看重的。
毕竟胡子是人类这一生物男性第二性征里最重要的一点, 如同雄孔雀的尾翎,雄狮子的鬃毛。
一直到二战前夕,世界各地还是以胡须为美的, 崇尚各种大胡须, 最流行的是德国式的胡须,即把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1嘴唇上方的胡须两头梳的高高的,翘起来如同两个牛角。 这是德意志铁血奋进精神的体现。
同时代的东方人也差不多,国人以五绺长须为标准美髯。即使到了清末民初,也都只是仿效西方变成德式胡须而已。
关键的转折点,在一战。
一战中,毒气武器第一次登上了人类舞台, 大肆收割生命。
而为了抵御毒气武器,人们发明了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必须紧贴面部才能奇效, 否则留下空隙还是无法低档毒气。
于是,在生命和男性雄风的选择中,男人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剃须。
希特勒本来也是两撇大胡子, 就是因为参军的时候吃过亏,所以改成仁丹胡了。
到了二战后,世界新秩序, 人们在经历了连番战争后开始向往和平, 因此带有很强雄性特征的胡须,因为显得略有侵略性,而慢慢的开始退出主流舞台。
人们开始欣赏那些头面干净的男人, 因为这样看起来温和、文雅,而且年轻精神。正符合人们战后对新生活的憧憬。
所以在西方,经过大胡子——小胡子——没胡子的过度,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中间虽然有崇尚天然的嬉皮士运动曾经反复过,但是主流都是如此。
而中国因为全盘西化,所以更进一步,在抗战时期就完成了这一进程。 那会儿全民皆兵,军事条例融入生活,讲究的是剃头,剃须,此外还有防止虱子寄生虫等卫生考虑。
再后来,成为明文或者默守的规定了,就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