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男人,胡须式样是不同的。 古人胡须式样主要体现的是经历特点。如留一字胡的人,说明他已经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标志他开始步入社会,或已有子女留子孙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孙儿女。我国历史上的经典胡须:
1、战国时的胡须,造型就像倒立的菱角一样向上翘起。
2、隋朝,人们按照不同的身份将胡须修成辫子造型。
3、著名人士达利两瞥有力上翘的胡须堪称突出自我个性的典范。
4、关公美髯是不争的事实,其胡须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更体现了一种威严与士气。而同时期的张飞就有一些逊色。
世界各地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胡须。例如,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的民族胡须非常浓厚,而北美土著人的胡须则十分稀疏。在古代许多民族中,胡须被认为是力量和男子汉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象征。它享有很高的地位,去除胡须则被视为一种可耻的惩罚。但是古埃及人却经常剃须,只有哀悼时例外。犹太人认为,蓬乱、疏于整理的胡须代表着悲伤。在古希腊,所有男子都留胡须,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的马其顿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命令他的士兵剃除胡须以防在战斗中被敌军抓住胡须。与此同时,剃须在古罗马人中也盛行起来。但在2—3世纪,却又开始盛行留须。古代德国人认为剃净胡须的脸是苦役的证据。在法国,留须在古代也一直是时尚,直到1610年还是小孩子的路易十三世登基为止。他那张没有胡须的脸使得剃须又风靡一时。约在18世纪初,人们对胡须态度的转变又一次在西班牙重演,这是因为菲利普五世的脸上长不了胡须。1705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颁布法令,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剃须。然而这个法令不是总能得以遵守。对那些坚持留须的人所收的税则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成正比。同样的征税制度在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大约在1533年,亨利八世自己开始留胡须,从而恢复了留须的时尚。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留须在英国极其盛行,那些进入宫廷圈内的人们尤其如此。胡须被修剪成极端的式样和留须者作风浮华,不断招致清教徒的批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神奇的胡须式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得到翻新。1660年查理二世继承英国王位后,留须时尚开始在这个国家衰败。在18世纪,很少有英国人留须,即使小胡子也被视作外国人的标志。18世纪末,假发已过时,留须从而又一次时髦起来。时尚的需要产生了大量的受人喜爱的胡须式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须的习惯几乎在西方国家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留须又一次流行起来。一开始它是一种反传统观念的标志,但是后来再度成为纯粹的时尚。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当中,精心修理的胡须又一次变得时髦起来。
胡须与个性
◆黑色的胡须,主勇敢、富有行动力。
◆ 稀疏的胡须,主文职发达、具有理性。
◆ 褐色的胡须,主聪明、才艺超群,且情感丰富。
◆ 粗硬的胡须,主个性单纯、正直、且性急容易招怨。
◆ 浓密的胡须,主任性蛮横、缺乏体贴心。
◆ 没有光泽的胡须,主性情不定,诸多反覆、人品卑劣。
◆ 有光泽、且柔细富有弹性的胡须,主格性高贵,多得人助。
◆ 浓密粗硬,长到喉咙的胡须、主智小谋大,心乱妄负的野心家。 胡须也表现其人的性格。
◆ 黑胡须的人,主勇敢,富有行动力。
◆ 胡须粗硬的人,多半性格比较焦急。
◆ 胡须稀疏的人,多半富有理性。
◆ 胡须浓密、粗硬,长到喉咙的人,多半具有雄心大志
下面说说我所闻的古人蓄须的原因:
1,史zhidao前遗留的习惯。在史前时代,浓密的大胡子无疑有许多好处:1保暖;2保护(缓冲作用);3,求偶(类似于鸟类的羽毛);4,威胁(胡须让人下颚、面部更突出)
2,宗教因素。中国儒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胡须只能修理,不能剪去。而在亚伯拉罕诸教也有类似的提法,著名的宗教领袖耶稣和穆罕默德据说都有胡子。
3,社会观念。古代在很多地区,剃去毛发被当作一种很严重的刑罚。中国有髡刑(虽然是剃发);在希腊、阿拉伯地区也有类似的惩罚手段。一般来说,人们会避免与罪犯拥有太多相似之处。
4,男性内象征。胡须既是男性的重要象征,也是成年的象征。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只有胡须茂盛的男子才会被接纳为部落成员。在古中国,胡须有各种象征意义,长髯是智慧;虬髯则是勇猛。
5,方便。这可能是最隐蔽的原因,但很有说服力。毕竟,容大部分成年男子都会长胡子,而相比于蓄须,刮胡子无疑更费时费力,且古代生活条件恶劣,很多平民也许全家唯一的刀就是菜刀,用来刮胡子的话,即不合适,也不顺手。
中国古人有蓄须的习惯,讲究须眉堂堂,他们推崇胡须,不厌其烦地做了细致分类,譬如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这种体贴罗嗦的分法充分显出对胡子的衷心爱戴。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沈从文《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分量相当重,我不懂逻辑和语言学,这方面得失少发言权。惟在未毣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所有常识不尽符合。特提出些不同意见商讨一下,说得对时,或可供作者重写引例时参考,若说错了,也请王先生不吝指教,得到彼此切磋之益。那伇评说昌主要计三点,照引如下:1.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2.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3.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私意第一点概括提法无根据,第二点推想更少说服力,第三点对于文字解说也不大妥当,行文不够谨严,则易滋误会,引例不合逻辑,则似是而非,和事实更大有出入,实值商诗诗 。关于古人胡子问题,类书讲到不少,本文不拟作较多称引,因为单纯引书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如今只想试从文物方面来注意,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66四事: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二、胡子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祔风气或美学观影响,的确逐渐被重视起来了,大体是什么式样?又有什么不同的发展?文献不足证处,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取得些知识。中古某一时期又忽然不重视,也有祔原因。三间还有着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是可以肯定的,可并不一定算间还有着男子。有较长时期几恰恰相反,某些人胡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较低下。可是挑担子的却又决不是每人都留胡子。四,晋唐以来胡子式样有了新的变化,不过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一定留它。这风气直继续到晚清。 1.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2.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3.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私意第一点概括提法实无根据,第二点推想更少说服力,第三点对于文字的解说也不大妥当。行文不够谨严,则易滋误会,引例不合逻辑,则似是而非,和事实更大有出入,实值商讨。关于古人胡子问题,类书讲到不少,本文不拟作较多称引,因为单纯引书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如今只想试从文物方面来注意,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四事: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必需留胡子。二、胡子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风气或美学观影响,的确逐渐被重视起来了,大体是什么式样?又有什么不同发展?文献不足证处,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取得些知识。中古某一时期又忽然不重视,也有社会原因。三、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是可以肯定的,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某些人胡子多身份地位反而比较低下。可是挑担子的却又决不是每人都留胡子。四、晋唐以来胡子式样有了新的变化,不过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一定留它。这风气直继续到晚清。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又有几个陶制奴隶俑,在河南安阳被发掘出来,就告诉我们殷商时期关于胡子情况,似乎还无什么一定必需规矩。同是统治者,有下巴光光的,也有嘴边留下大把胡子的。而且还可以用两个材料证明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带梏桎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如果材料时代无可怀疑,我们倒可用作一种假说,这时期人留胡子倒还不甚多。)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较重要的有:一、山西侯马发现那两个人形泥范,就衣着看,显明是有一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二、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三、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打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上边作两撇小小“仁丹胡子”式,或者说“威廉”式,尖端微微上翘,下巴有的则留一小撮,有的却没有保留什么。同一形象不下百十种,可知和当时某一地区社会爱好流行风气,必有一定关系,并不是偶然事情。(如艺术家用来作屈原塑像参考,就不会犯历史性错误)但其中也还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另外故宫又还有个传世补充材料足资参考,即根据列女传而作的《列女仁智图》卷,上有一系列春秋时历史著名人物形象,其中好几位都留着同样仁丹式八字胡须,亦有年逾不惑并不留胡子的。这画卷传为东晋顾恺之稿。若从胡子式样联系衣冠制度分析,原稿或可早到西汉,即根据当时的四堵屏风画稿本而来(也许还更早些,因为胡子式样不尽同汉代)。另外又还有一个河南洛阳新出西汉壁画,绘的也是春秋故事,作二桃杀三士场面,这应当算是目下出土最古的壁画。由此得知当时表现历史人物形象的一点规律,如绘古代武士田开疆、古冶子时,多作须髯怒张形象,用以表示英武。武梁祠石刻也沿此例。此外反映到东汉末绍兴神相镜上的英雄伍子胥,和山东沂南汉基石刻上的勇士孟贲,以及较后人作的《七十二贤图》中的子路,情形大都相同。如作其他文臣名士,则一般只留两撇小胡子,或分张,或下垂,总之是有保留有选择的留那么一点儿。其余不问是反映到长沙车马人物漆奁上,还是辽宁辽阳营城子汉墓壁画上,和朝鲜出土那个彩绘漆竹筐边缘孝子传故事上,都相差不大远。同时也依旧有丝毫不留的。即此可知,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有些自觉自愿意味,并不受法律或一定社会习惯限制。实在看不出王先生所说男子必须留胡子情形。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很具体反映出许多劳动人民形象,如打猎、捕鱼、耕地、熬盐、舂碓、取水、奏乐,以及好些在厨房执行切鱼烧肉的大司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除非挑担子的是另一种特定人物,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那时的确也有些留胡子的,例如守门的卫士、侍仆,以及荷戈前驱的伍伯,即多的是一大把胡子,而统治者上中层,倒少有这种现象。即有也较多作乐府诗另外两句有名叙述:“为人洁白晰,颇有须”,不多不少那么一撮儿样子。可证王先生的第三点也不能成立,因为根据这些材料,即从常识判断,也可知当时封建统治者绝不会自己甘居中下游,反而让他的看门人和马前卒上风独占作美男子!其实还有个社会风气形成的相反趋势继续发展颇值得注意,即魏晋以来有一段长长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原因多端,详细分析引申不是本文目的。大致可说的是它和年青皇族贵戚及宦官得宠专权必有一定关系。文献中如《后汉书·宦者传》、《汉书·佞幸传》、《外戚传》,和干宝《晋纪总论》、《晋书·五行志》、《抱朴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勉学篇》,以及乐府诗歌,都为我们记载下好些重要可靠说明材料。到这时期美须髯不仅不能成为上层社会美的对象,而且相反已经成为歌舞喜剧中的笑料了。《文康舞》的主要角色,就是一个醉意朦胧大胡子。此外还有个弄狮子的醉拂,并且还是个大胡子洋人!我们能说这是美男子特征吗?不能说的
1,史前遗留的习惯。在史前时代,浓密的大胡子无疑有许多好处:1保暖;2保护(缓冲作用);3,求偶(类似于鸟类的羽毛);4,威胁(胡须让人下颚、面部更突出)
2,宗教因素。中国儒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胡须只能修理,不能剪去。而在亚伯拉罕诸教也有类似的提法,著名的宗教领袖耶稣和穆罕默德据说都有胡子。
3,社会观念。古代在很多地区,剃去毛发被当作一种很严重的刑罚。中国有髡刑(虽然是剃发);在希腊、阿拉伯地区也有类似的惩罚手段。一般来说,人们会避免与罪犯拥有太多相似之处。
4,男性象征。胡须既是男性的重要象征,也是成年的象征。在非洲的一些部落,只有胡须茂盛的男子才会被接纳为部落成员。在古中国,胡须有各种象征意义,长髯是智慧;虬髯则是勇猛。
5,方便。这可能是最隐蔽的原因,但很有说服力。毕竟,大部分成年男子都会长胡子,而相比于蓄须,刮胡子无疑更费时费力,且古代生活条件恶劣,很多平民也许全家唯一的刀就是菜刀,用来刮胡子的话,即不合适,也不顺手。
作者:句玉
链接: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2http://m.zhihu.com/question/22632607/answer/220576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