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译:
唐太宗问魏征:“我看古往今来的这些个帝王、他们的国家有的传了十多代、有的只传了一两代、甚至有的帝王自己打下了江山却又自己丢了江山。所以我时常心怀忧虑。有时害怕自己不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时害怕自己心中产生骄傲享乐的心思,变得过分的欢喜或愤怒、但我自己却不能知道这些,爱卿应该给我说一说,我会把你的话当成日常行为的守则。”魏征回答说:“欢喜和愤怒这两种情绪,贤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会拥有。贤明的人能够节制自己,不会是自己过度的欢喜或愤怒。而愚钝的人则会放纵这两种情绪,很多时候都会有过失。微臣希望皇上您能够一直节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美德到最后都能够保存、那么千缉担光杆叱访癸诗含涧秋万代都会传颂您的贤明。”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5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白话释义:
魏徵,宇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魏徵见秦王功劳很大,就暗中劝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6子早做(对付秦王的)打算。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他回答说:“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秦王看重他的耿直,对他并不憎恨。
太宗即位,拜魏徵为谏议大夫,太宗对他一天比一天亲近,有时把他带到卧室内,向他咨访天下政事。于是被封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
太宗身边有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自己的亲属,太宗派遣温彦博调查审讯,(其实)不是这样。温彦博说:“魏徵作为臣子,不能注意行迹,远避嫌疑,因而受到诽谤,这也应该被责备。”太宗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
魏徵进见太宗,谢罪说:“我听说君臣同心,这叫作君臣一体,哪里有丢弃至公国事,专门去注意个人行迹的?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知了。”
太宗说:“我明白了!\“太宗在丹霄楼举行宴会,酒席间说:“每当魏徵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说话他就不立即回应,为什幺呢?”魏徴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
太宗说:“你只管答应一声,随后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行吗?”魏徵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
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徵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徵履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重。太宗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情况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太宗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和魏徵说了一天的话才回宫中。等到魏徵去世,太宗亲临哭吊,为他悲痛,停止朝会五天。
下诏内外百官及朝集使全都前去吊丧,定谥号为文贞,给予羽葆、鼓吹(等丧仪)。将下葬时,魏徵的妻子裴氏辞让说:“魏徵平日节俭,现以一品官的礼节安葬,仪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心愿。”太宗答应其请求,便用素车(载棺),白布做其帷幔。太宗登上苑西楼,远望他的陵寝哭悴尽哀。
原文: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隐太子引为洗马。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微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微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微。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
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饶舜也帝大笑。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撰”。
人物背景: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求采纳
古文: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
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
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
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
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
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
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
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
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
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
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
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
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
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
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
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
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
“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
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
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
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
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
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
非,直言无隐。”
翻译:
魏征,巨鹿人,后来搬家到相州内黄。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多次劝李建成早作计划,除去太宗。李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召见魏征,斥责他说:“你挑拨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为的是什么?”大家都替魏征担心,魏征却神情自若,从容地回答:“皇太子如果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太宗一听这话,马上改变态度,对魏征以礼相待,异常敬重,提任他为谏议大夫,曾多次召他入寝宫,请教治理国家的道理。
魏征怀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谈话,没有哪次不满心欢喜。魏征也庆幸遇到了解自己的国君,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忠。太宗抚慰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多件事,都很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能这样?”
贞观三年(629),经过多次升迁,魏征担任秘书监,参与管理朝政。魏征深谋远虑,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贡献。太宗曾对他说:“你曾有比射中齐桓公带钩更大的罪错,我信任你胜过齐桓公信任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贞观六年(632),太宗驾临九成宫,宴请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以前事奉过李建成,我看见他们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想不到今天会与他们出席同一个宴会。”太宗说:“魏征以前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尽心事奉他的主人,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贤相比,也不觉得惭愧。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魏征向太宗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进谏言,所以我才敢直言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规谏,我还怎么敢违逆陛下,触犯忌讳呢?”太宗听了非常高兴,赐给魏征和长孙无忌各十五万钱。
贞观七年(633),魏征取代王珪担任侍中,官爵多次加封,最后封为郑国公。不久,他以生病为理由,上表请求辞职,请求改任有官职而无实权的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提拔起来,委任你担当朝廷要职。你每次见到我有不对的地方,没有不加以劝谏的。你没有见过矿石中未曾提炼的金子吗?它有什么可宝贵的呢?只有经过冶炼,锻造成金器,它才被人珍视。我就好比是矿石中的金子,你就是从矿石中把金子提炼出来并锻造成器的能工巧匠。你虽说有病在身,但并不算衰老,怎能就这么辞职呢?”
魏征只好作罢。后来魏征又坚决要求辞职,太宗只好听从他的意见,免去他侍中的职务,改授特进(散官),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贞观十二年(638),因为皇孙诞生,太宗大宴群臣。太宗极为高兴,对群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险的,房玄龄功劳最大,没有人比得上。贞观以后,全心全意,竭尽忠诚,安国历利民,使我能成就今日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颂的,就只有魏征一个人了。
古代的名臣,怎能超过他们呢?”于是,太宗亲手解下身上的佩刀,赐给魏征和房玄龄。
后来被废为庶人的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太宗宠爱,朝廷内外官员议论纷纷,疑心要更换太子。太宗听说后非常不高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当今的朝廷,论忠诚正直,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魏征,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猜疑。”
贞观十七年(643),随即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魏征对太宗说自己有病。太宗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必须有师傅教导。因此,要选择公正无私的人做他的辅佐。我知道你患病,你可以躺在床上教导他。”于是魏征才接受太子太师的职务。不久魏征就得了急病。魏征住的宅院内原来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正打算建造一个小宫殿,于是就停建小宫殿,用这些建筑材料为魏征盖正堂,五天就竣工了。他还派宫中使节赐给魏征布被和素色的褥子,以顺应他朴素的生活习惯。过了几天,魏征就去世了。太宗亲自到魏征灵堂恸哭,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石碑上。特别赐封魏征家属食邑九百户。
太宗后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兴亡更替;用人来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是非对错。我经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损失了一面镜子啊!”并因此流泪很久。于是太宗下诏说:“以前只有魏征每每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死后,我虽有过失,也没有人指出了。难道我仅仅以前有错,如今做事都对吗?显然是臣子们对我苟且顺从,不敢触犯龙鳞而已!因此我虚心征求他人意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1见,用以扫除迷惑,反省自身。就是所提意见不管用,我心里也是高兴的。如果我明明能接纳规谏,你们却不进言,这又是谁的责任呢?从此以后,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有做错的地方,请直言指出,不要隐瞒。”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