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楼上的不知道不要乱讲误导人。 1、太尉:古代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汉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 2、太守:汉朝官名。郡的最高长官。隋朝以后改叫“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3、太师、太傅、太保:古代并称“三师”。名义上皇帝的老师。前面加太子的,就是名义上太子的老师。都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虚衔,有实无权。 4、刺史:是监察御史的官职。御史是监察郡的地方长官,也就是监察太守的。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干部,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刺史相当于地方检察院院长。 5、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是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6、布政使:分左右布政使两人。掌管行政和财赋,每十年将全省户籍、税役、民数、田数,汇报于户部。相当于财政厅厅长、税务局局长,或是分管财政和税务的副省长。 7、布政司:古代机构名称。全称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相当于司法厅),长官为按察使(相当于司法局局长,当时是监管刺史的)。布政司和按察司是巡抚(也叫抚台、巡院)下属的二个司。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厅和税务局。 8、织造:明清于江宁、苏杭各地设专局。纺织业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重要的经济贸易项目。一般以太监去管理。相当于现在轻工业局局长。 9、道台: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这些官员就叫做道员,道台是对此官职的尊称,道就是一个派出机构。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属副省级(副部级)。 10、知县:县的最高长官,一般指的就是“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1、知州:比知县大。是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知州有两种,明清分为直隶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4州(与府平级,现在的地级市,省直辖的市)和散州(与区县平级,现在的县级市,隶属地级市),都称为知州,散州的知州和知县平级,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是平级的。(相当于济南市和章丘市,都称市长,但级别是不同的)
古代官职有太守、刺史、京兆尹、太尉、越骑、校尉、参知政事、丞相、郎中等等。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1,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资料:中国古代行政级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