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明史毛纪传
【参考答案】
4、A简:选拔,选任。
5、D
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
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
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
【参考译文】
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
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
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采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7a64e78988e69d83336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
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又经过三年去世了。
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
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
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责随加。臣虽有体国之心,不能自尽。宋司马光告神宗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官私非其人也。臣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正,是徒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臣于陛下,敢举以为告。夫要结朋奸,背君报私,正臣平日所痛愤而深疾者。有一于此,罪何止罢黜!今陛下以之疑臣,尚可一日腼颜朝宁间哉。乞赐骸骨归乡里,以全终始。尤望陛下法祖典学,任贤纳谏,审是非,辨忠邪,以养和平之福。”帝衔纪亢直,允其去,驰驿给夫廪如故事。
纪有学识,居官廉静简重。与廷和、冕正色立朝,并为缙绅所倚赖。其代冕亦仅三月。后《明伦大典》成,追论夺官。久之,廷和、冕皆沦丧,纪以恩诏叙复,帝亦且忘之。二十一年,年八十,抚按以闻。诏遣官存问,再赐夫廪。又三年卒。赠太保,谥文简。子渠,进士,太仆卿。
首先,你先看下这知个人的解释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BX7yPCs3icspYE_LJRWvylvkukUdgWziEKef2X8LhjJztNPnxlDvrKNA7IM17mgpvupULMA64m9sWDOmnQOSDwYiPHMWx3a5JNjq5i69MN3
我自己觉得后面的诛是道表示被动,你应该把那一内句话抄下来容这样有利于网友理解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zhidao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回。”——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答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11.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9.(1)已经 (2)屡次、多次
解析:“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的意思。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5如我们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里面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10.(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解析】翻译课外文言语句,译出大意即可。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