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荆钗记,南戏剧本,作者不详,一说是元人柯丹邱所著,王国维却考定作者为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号称五大传奇。
《荆钗记》全剧四十八出,叙述王十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6朋、钱玉莲的故事,内容丰富,但结构及描写不佳。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于团圆。
徐渭的《南词叙录》说,《王十朋荆钗记》有两个版本,一本是宋元间无名氏,王十朋是南宋温州乐清县人,字龟龄,号梅溪,官至龙图阁学士。《荆钗记》借用了他的名字,剧中情节却与他的生平事迹不符。《瓯江逸志》说是权臣由于受到王十朋弹劾,便指使门客写了这个剧本诬蔑他。另一说,钱玉莲本娼家女子,在王十朋中状元后遭到抛弃,愤而投江。在现存《荆钗记》中,王十朋是被肯定的人物。另一是明初李景云作。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即出自其手。《荆钗记》虽是用了他的名字,但剧中情节却与他的生平大不相同。
清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中则作“吴门学究敬仙书会柯丹丘著”。此剧今存本均经明人修改,以影钞明嘉靖姑苏叶氏所刻温泉子编集、梦仙子校正《原本王状元荆钗记》较近古本,文词质朴自然,较少雕琢痕迹。全剧48出,敷演王十朋、钱玉莲的婚姻故事。王剧本赞扬了他们不因富贵贫贱而转移的爱情,以及对权贵、豪绅的反抗精神。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1112年11月9日)在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出生。
王十朋少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十四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
十九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其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
三十三岁时,王十朋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次年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四十六岁的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王十朋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
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
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旋即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初三(8月6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岁。
扩展资料:
王十朋的个人作品
王十朋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都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王十朋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十朋
苏轼
(1036~1101)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要求神宗权衡轻重,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要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神宗阅书后,特单独召见东坡,倾心而谈。东坡对曰:「臣以为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其言隐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说:「朕当详思之。」但苏轼的直谏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执掌地方军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琼州(今海南岛)、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传」评述其一生说:「自为举子至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5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寥寥数语,概括出了苏轼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东坡家世奉佛。他自叙说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受家庭影响,东坡自小就接触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诗中,他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说明了早在与其弟子由同学的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佛教书籍了。父母死后,东坡曾施舍家中的字画和母亲的首饰用作佛事,为父母超度。并撰写赞颂文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居士传》)传二十六)
居官期间,每至一处,东坡都要与高僧共游,从其参禅学佛。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诗偈,(《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大觉怀琏是东坡在杭州期间结识的禅僧,后来两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听说玉泉承皓禅师有机锋,一般人难以相接,从来自负的东坡便想亲自去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进寺拜见。承皓见问:「尊官高姓?」东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长老的秤。」皓禅师大喝一声说:「请问这一声喝叫重多少?」东坡哑口无对,遂谢罪礼敬,从之参学。(同上)贬谪黄州期间,东坡又与佛印了元建立起亲密关系,并留下了很多趣闻佳话。有次东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以为体现了较深的禅学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丁「放屁」两个字,就让人把偈子带回去。东坡看到批话,一时无名火起,遂乘船渡江亲自来找禅师,当即责问禅师何以秽语相加。禅师听说呵呵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一时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叹服不已。(参见赖永海《佛道诗禅》第六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居了元禅师》)
东坡自到黄州后,便素食斋戒,每天诵经念佛不断。黄州城南有安国寺,东坡每隔几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过,良久,自觉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时,随行无他物,惟有一轴阿弥陀佛像不离身边,说「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传》传二十六)。尝言前生是僧,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要以僧人之礼葬之。(《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六百四十九页)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他的很多诗词也都深入禅髓,如前面提到的「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引佛语入诗,把佛理禅意与「山色」、「溪水」融为一体,读来别具韵味。清人钱谦益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三)钱钟书《谈艺录》「六十九」也引沉归愚语说:「宋人精禅学者,孰如苏子瞻」。东坡的禅学对后世文人有较大影响,「苏门四学士」皆游学于禅门。
王十朋是南宋状元,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其一生勤事爱民,造福八方、两袖清风,宋孝宗诒褒他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并留有《王十朋全集》。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乐清县人。7岁就塾,天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建炎四年(1130),高宗避难来温,十朋赋诗,有"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绍兴三年(1133),感伤时事,有"衣冠南渡如东晋,安得车书混一家"之叹。七年,李光自台州移守温州,道经乐成,投书请谒。十年秋,赴试落第。十四年,开馆梅溪,执卷受业者四十人。十六年春初,赴补太学,便道游雁荡,有"雁山新人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之咏。十八年三月,省试落第。二十四年,家居讲授,栽种花木自娱。二十七年(1157)三月,以太学上舍生免解,省试及格,高宗面试进士,十朋以揽权为对,揭发"权臣子孙门客省闱殿试,类皆窃巍科",认为"有司以国家名器为媚权臣之具",决不可能"得人"。建议"威福一出于上,不至于下移",必须"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以辞语鲠切,议论醇正,亲擢为第一,并用其言,"严销金铺翠之令,取交阯所贡翠物焚之"。初授左承事郎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继特添差绍兴府佥判,裁决英明,吏奸不行。三十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寻命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十月轮对,答以"御敌之策莫急于用人,用人之要莫先于人望","权虽归于陛下,政复出于多门",建议起用张浚、刘錡"以寝敌谋以图恢复",罢免杨存中兵权,更定枢密管军班次。高宗一一嘉纳,大略施行。为此,太学生列十朋为"五贤"之首。三十一年春,迁大宗丞,累疏乞祠,主管台州崇道观。次年六月,孝宗即位,诏起十朋知严州。九月召对,上疏陈时政缺失,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复于便殿从容奏对,提出"今日之计,战固未可轻,和决不可议。守以养气,俟时而伸,乘机而投而已"。隆兴元年(1163),除起居舍人,升侍讲,旋除侍御史,力赞张浚主战,上疏论史浩八罪,又论史正志、林安宅罪,皆罢去。会张浚符离战败,引咎辞职。改除吏部侍郎,不拜。七月回故里左原。次年夏,以集英殿修撰起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8知饶州,七月三日抵鄱阳。乾道元年(1165)七月,移知夔州,饶民乞留不得,意断所过之桥,王氏从他道离开。后名此桥为"王责虚逋钱三十四万,命吏持卷往辨,不胜,复请祠去。归途得敕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六月抵家。八月起知泉州,浚洑田塘(周4980丈),建放生池,六年闰五月离去,泉人为立生祠。其后当地"父老语及公者,必感激涕零"。七年(1171)三月,除太子詹事,廷对时犹极论时事。以疾革许归里第,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丙子,命下而卒,享年60岁,赐谥忠文。遗著除《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诗,后集文)外,尚有《尚书解》、《春秋解》、《论语解》、《周礼详说》、《唐书详节》和《梅溪奏议》等。叶适论绍兴末、乾道初,"士类常推公第一";朱熹论其奏议"气象大",实为当时公论。相传史浩门客撰作《荆钗记》以诬十朋;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据传奇提及十朋"读书江心寺"、"书券舍士"?"钱玉莲投江自尽";学者以为"诞谬不经",盖王十朋中状元时已46岁,生有闻诗、闻礼二子,均已长大;妻贾氏出身乐清望族,司理贾如规侄女,先王氏卒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