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禹 建立了夏朝 标志着从公天下 到家天下 从推举 到世袭
大禹老了,按惯例该选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间吃苦耐劳、献计献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
大禹却想让自己儿子启做继承人,但不好破坏规矩,就给伯益一个虚名,真正的实权交给启。久而久之,启在百姓心中渐渐有了威望。
大禹死了,伯益假意将王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谁知启并不客气,竟堂而皇之地接受,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朝贺。
伯益正在等启来请他继位,未料美梦化成泡影,不禁恼羞成怒,就率部攻打启。启早有防备,从容应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2战将伯益杀死了。
启有违祖规的做法引起有扈氏不满,他联合其他部落组成六军攻打启,同样惨遭失败。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各部落首领都变得驯服了,不敢再有反叛的念头。夏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王,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了。中国历史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故史称“夏禹传子”。
夏启当了国王,他大兴土木修建了王宫和钧台。在王宫中他听音乐、赏歌舞,过着骄奢淫欲的生活。
夏启带着王公大臣驾着车浩浩荡荡去各地巡游,他所到之处恣意玩乐,尽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启常年不理朝政,渐渐引起人们不满,时有叛乱发生。在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就爆发了夏启五子争夺王位的斗争,其中尤以小儿子武观的行为最为激烈。夏王朝的统治遭到严重削弱。
9年后,夏启死于重病,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交给了长子太康。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文物(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所以其文化及文明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4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朝遗存。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问题),400多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历史
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成为部族联盟首领。禹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王权。
禹死后,其子启继王位。他废除了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开始遭遇伯益的反抗,经过战争,伯益兵败被杀。夏启经过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夏朝。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境内)举行宴会。此即钧台之享。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内部的贵族有扈氏反对夏启继位,启动用军队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才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启死后,子太康继立。由于太康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先发生太康兄弟5人争夺王位的斗争,后出现武观叛乱,使得夏朝统治被削弱。
太康死后,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子相立。这时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夏朝内部王权之争,夺取了王位。但是不久后羿被东夷族伯明氏寒浞所杀。寒浞杀掉了夏后相。夏后相妻生下少康。
少康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朝的政权。少康死后,子杼立。他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兴的局面。
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
由于夏王朝后期特别是最后一个王桀王的暴虐无道,致使商族部落首领商汤乘机而入,率大军与夏朝军队(战于鸣条(一说河南中部,另一说山西安邑)(鸣条之战),夏桀失败,逃到安巢(今安徽巢县),并死在那里,夏王朝灭亡,商王朝诞生。
在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百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或说度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
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问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扩展资料: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答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 。
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专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属,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