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以,介词,译为用,把
2.苏轼对母亲说:7a64e78988e69d83338“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自己翻译,水平有限,必有错漏。 来自 跳跃全垒打 复制者望表明出处
哥哥的名讳是周,字是百川。性格爽朗,喜欢读书但不想以写文章写诗为事业。八九岁就学习左氏春秋和史记,每次遇到战事,便将书收集好,放在衣服中。为了躲避对外人说自己叫苞。还猜测胜负,几乎都能应验。。那时我的父亲居住在棠邑留稼村。哥哥有空的时候,则在大河里面,召集族里的孩子,训练战阵。
(第一段已出,后面的还在翻译,今天应该能弄出来。)
十四岁的时候,在芜湖侍奉王叔叔(资料不足,人不详),一年后回家,说:我在乡学里面学的东西得不到施展。家里贫困,两位长辈冬天没有没有棉衣穿。便打算进入城邑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5去学习,因此来谋求一个老师的职位,给小孩子启蒙,以此来赡养老人。一年后,进入了县学,马上就因为文章名闻天下。慕庐韩公见到他后
感叹说:二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人才了。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而文满天下,就是从哥哥开始的。当时有名的人都愿意跟着哥哥讨论学习,而哥哥表现落落大方,不拘不傲。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凭借他熟识经世之学和良好的口才,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哥哥经听而不语,默默退到一边,不影响他人。苞问哥哥说,你都知道?哥哥回答说,这些人只会清谈误国,没有面对事实。
哥哥比我大两岁。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下人,五六岁的时候便跟着哥哥睡。哥哥去芜湖的时候,趴在我背上痛哭流涕。等我们都大了一点,便各奔他方。我回来的时候,哥哥经常在外。哥哥回来的时候,我经常在外。天天数着日子想跟哥哥在一起 ,比死党还要死党。哥哥经常说,你和我经常在家里住的话,与两位老人不分离。过节的时候,跟两三好友一同在北山散步,在废墟与山林里徘徊,天完了才回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等到庚辰年四月,我从京城回家,七月,哥哥从皖江回来,却马上病死了,未能实现哥哥的话。
我有个弟弟叫林,比哥哥先死十年。哥哥打算在近郊平畴买个小山坡为了自己的生墓,将弟弟埋在一旁。辛巳四月,我为弟弟占卜,梦见土地神说,伯夷葬在这里(就是别人不能葬在这里),我不忍心违背哥哥的遗命,便将哥哥和弟弟一起迁到了村北边的平原。哥哥死在了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七岁。娶了个媳妇性张,子有两个,叫道希、道永。墓志上写着,违背道的人,天都要收了他。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作者:苏轼 年代:宋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苏辙来《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又《龙川略志》云:“予兄子瞻尝从事扶风,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苏轼爱书爱画,一生留意、寓意于书画,在杭州也留下了许多论诗品画的作品。如《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二):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源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苏轼先举褚遂良典故,意在说明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术。纸上寥寥数行,似乎一挥即就,实质上若不是日日苦思苦练,直到两鬓苍苍之时,是不能够达到书写得心应手的境界的。所以不百必“火急传家法。”
遂良就是绪遂良,书法家。唐太宗让他临摹《兰亭序》传世,然后把真品作为自已的陪葬品。
两绝诗就是苏轼用行书体写了这两首诗。
诚悬笔谏是个典故,柳公权字诚悬,他在皇帝请教他如何练好书度法时,借此机会谏言说,先要心正然后笔正才能字正,也就是说你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也同此理,皇帝听了心领神会。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7a64e4b893e5b19e338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
父亲晚年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