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顺手牵羊百
【解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出自】:《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示度例】:据说座山雕的部下有个~的老方子,一撮毛可能是想施展这个伎俩。
◎曲波《林知海雪原》十二
2.肉袒牵羊
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出处: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左传道·宣公十二年》
3.系颈牵羊
解释:系:拴缚。用绳专系住脖子,用手牵着羊。形容投降请罪的样子
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帝显德佑二年》:“祺读至‘免系颈牵羊’之语,太后泣谓帝曰属:‘荷天子圣恩,汝宜拜谢。”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百
nì
。。①<动>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
。。。。②<动>预先;度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③<动>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④<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逆计】⒈谋反。⒉预测。
。。【逆鳞】古谓龙的喉下有逆鳞,如被触摸,专则必杀人。后因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为“逆鳞”。
。。【逆旅】客舍;旅舍。
。。【逆诈】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
望采纳~~属~~~~~~~~~~
逆(nì)
1.(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9
宣公如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宋·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潜《自祭文》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2.迎击;迎战
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又如:逆涛(顶着浪涛);逆击(迎击);逆格(迎击);逆拒(迎击,抵御)
3.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又如:逆电流;逆鳞(倒生的鳞片);逆向(反方向);逆溢(水倒流泛滥);逆推(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4.抵触;不顺;违背
逆节伤化,不道。——《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汉·贾谊《治安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忠言逆耳。——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逆时代潮流而动;逆拂(拂逆);逆辞(违背礼数的言辞);逆意(违背尊长的心意);逆节(违背法度);逆道(违背事理);逆理(违背事理);逆负(违背辜负)
5.颠倒
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左传·文公二年》
又如:逆毛(倒向生长的毛);逆祀(颠倒祭祀的顺序);逆折(倒向回旋);逆箭(倒插在袋中的箭)
6.叛乱,谋反
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后汉书·班超梁传》
叔侄为逆。——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逆阉防伺。——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逆计(谋反的计划);逆变(变乱);逆属(叛乱者的亲属);逆孽(背叛的罪恶);逆藩(叛逆的藩邦、藩臣);逆谋(叛逆的阴谋);逆俦(逆党)
7.抗拒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战国策·齐策三》
又如:逆命(抗拒命令);逆遣(拒却;辞绝);逆呵(逆拒并呵斥);逆拒(拒绝);逆斥(排斥)
8.预测;揣度
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逆志(猜测其志向);逆断(预料;推测);逆臆(预料、猜想)
9.退却。如:逆窜(逃窜);逆退(后退;倒退);逆走(退走,逃走)
10.回旋。如:逆转(回旋);逆环(指回旋的水流);逆折(水流回旋的样子)
11.事前,预先
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世说新语·方正》
又如:逆告(预告);逆知(预先知道);逆计(预先想到);逆诈(事先即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逆备(预先防备);逆数(预测未来);逆睹(预见,预知)
12.叛逆
数(斥责)吕师孟叔侄为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中医指气血不和、胃气不顺等所致病症。如:逆胪(中医病名);逆气(中医指气逆行不顺之症)
意思是: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出自北宋苏轼《留侯论》,原文选段: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3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