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语文有哪些代名词,比如子曰,之乎者也,文言文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语文有哪些代名词,比如子曰,之乎者也,文言文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 之乎者也下一句

  • 诗云子曰

  • 【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zhidao。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 在文言文中,之、乎、者、也是很常见的格式。文加言必须要达到共鸣,那就是共同意愿,观点相同。

  • “之”的意思:代表自已的意愿和观点,也就是第一人称所要表达的意愿和观点,同一句话中可用多次。

  • “乎”的意思:要呼唤、呼吁,希望别人怎么做,和征求别人相同的意愿和观点。

  • “者”的意思:人物榜样,人物参照,这里分“褒义”“贬义”。

  • “也”的意思:做到了,达到了,学到了,得到了。也通常是指一种意愿与我的意愿有共同点。

  • 【出自】: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 【近义词】:哀矣焉哉

  • 【反义词】:

  •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之的释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相关组词:之一、 之后、 之前、 兼之、 总之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材中,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这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5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风吹屁屁凉 2008-01-13 11:41

先说第一类,【人称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人称代词也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9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等。

这几个词虽然都用来做第一人称,但用法又略有不同。首先看“吾”和“我”这两个词。从语法功能上看,“吾”常用作主语和定语,而“我”常用作宾语,有时也可作主语。如: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同上)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同上)
当一个句中同时出现“吾”“我”这两个词时,这种主语、宾语的语法分工更为明显。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同上)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再说“余”和“予”。这两个词在文言里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如: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古之人不余欺也。(韩愈《师说》)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朕”这个词,从秦代始皇起,成为历代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皇帝以外的人不能自称为“朕”。但在先秦时代,不论尊卑,一般人都可以自称为“朕”。如:
1、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而)尔、若、而、乃等。

“女(汝)”“(而)尔”“若”三个词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1、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3、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同上)
“而”作通假使用,与“尔”用法相同。如:
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2、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等。

“之”“其”都可以译为“他”“他们”等,但用法又有所不同。“之”主要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如:
1、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2、失其所与,不知。(同上)
“他”在文言中一般不作人称代词,而是有“别的”“其它的”等意思的一类代词。如:
1、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大王,怎么长他人之志,灭自己威风。(《西游记》)
另外,文言里的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区别单复数,主要靠上下文语境。如:
1、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我”译为“我们”。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尔”译为“你们”。
表复数时,有时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后加“侪”“属”“曹”“辈”“等”等词。如:
1、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3、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4、吾辈处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还有,文言里,在表示第一和第二人称时,常用表谦称和尊称的词来代替。一般自称用谦称。如:
1、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出师表》)
4、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是称呼对方,则常用尊称。如: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2、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同上)
需要指明的是,文言中的代词所指代的人称,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三个人称可以互相转用。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译为“我”,是捕蛇人自称。
2、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其”代指鲁肃本人。

再说第二类:【指示代词】。
文言中的指示代词有近指代词、远指代词和无定代词三类。

近指代词有:此、斯、是、兹、之等,可译为“这”“这个”等。如: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4、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5、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远指的代词有:彼、夫、其等。可译为“那”“那个”等。如: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寄十二郎文》)

有时“彼”这个词可指代具体的人或事。如: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彼”译为“敌人”。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译为“齐军”。

“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出现的,就是用作远指代词时,它的指示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如:
1、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这个词,用法多变,是作人称代词还是作指示代词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作远指找词时,一般都充当定语。如:
1、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无定代词又有虚指和无指两类。其中“某”“或”是虚指,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译法要根据语境来定。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说话的人记不清是哪个地方了,所以表述为“某”。
2、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当时文章属名的一种习惯写法,相当于“某人”。
3、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译为“有的”或“有人”。

莫”“无”“靡”是无指,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一般译为“没有人”。如: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王子坊》)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大雅•荡》

最后说第三类,【疑问代词】。
文言中指代所要问的人、物、事、处所、原因等的词就是疑问代词。它们常常作为提前的宾语使用。常见的有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谁”这个词主要用来问人。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如:
1、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2、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孰”在文言中多作主语,用于问人。如:
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在文言中,经常作为提前的宾语使用,语境不同,译法各异。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曷”这个词使用频率不高。一般译为“什么”。如:
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胡”在文言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等。如: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同上)
“奚”的用法,与“胡”相同。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焉”作状语时,一般译为“为什么”“哪里”等。如: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同上)

“焉”作兼词使用时,相当于介词短语“于是”“于此”,有指示作用。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焉”译为“在这里”。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焉”译为“从哪里”

“安”在文言中一般译为“哪里”“怎么”等。如: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沛公安在?(《鸿门宴》)

“恶”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宾语。常译为“怎么”“哪儿”“什么”等如:
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2、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如用如愿以偿怎么造句愿以偿的愿什么意思 “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用如愿以偿造句 类似前俯后仰的成语 找前俯后仰类似的成语 像前俯后仰这样的词语 前俯后仰同类的词语 用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写一段话 形容文章让人回味无穷的成语 回味无穷的意思及造句有哪些 回味无穷和活灵活现怎么造句才好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我想问,那些之乎者也兮矣之类的字面意思 之乎者也分别有哪些含义 “之乎者也”后面一句是什么? 鹤立鸡群鹤立鸡群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鹤立鸡群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鹤立鸡群是不是贬义词 鹤立鸡群是褒义还是贬义而它的具体意思 千载难逢,猜一生肖 千载难逢好机会,猜一个生肖 千载难逢打一生肖 千载难逢猜一生肖 天津市内的花鸟鱼虫市场都在哪? 成都哪里有花鸟市场??? 重庆哪里有花鸟鱼虫市场? 北京花鸟鱼虫市场排名? 舍己为人是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吗 通过焦裕禄的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舍己为人的人物有哪些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助人为乐、... 什么是明心见性? 见性是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佛学中什么叫做明心见性 梦幻西游中DF的技能魂飞魄散的作用是什么?可以做什么 梦幻西游地府驱散技能都可以驱散哪些状态 梦幻西游攻地府哪些师门技能不用点 梦幻西游地府门派技能 仿写: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 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 首当其冲什么意思意思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什么 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的意思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什么 形容“时间”的成语有哪些 "等的时间很久"的成语有哪些?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关于描写时间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运气的古诗 表示幸运的古诗词 千载难逢什么意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