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2、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4、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宋朝:儒学新发展即理学产生发展。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1《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即《诗经》《尚书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7》《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 宋明理学 心学 气学 今文学派 公羊学 谶纬神学 古文学派 训诂学。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3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你好,首先说明一下,除了“三纲五常”外,另外两个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答案都不唯一,我只能告诉你我学习到的现在这个时代被我认为主流的答案:1、儒家的主要经书?儒家的主要经书为“儒家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儒家十三经”很全面了,但应该知道的是儒学中还有《乐》同样重要,甚至被孔子更为重视,然而没有经文流传,所以秦后未列正经之内。 2、儒学的主要阶段?这个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同意以下观点:儒学发展分四阶段,第一阶段 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儒学原始的面貌,但随着秦朝焚书坑儒和连年战乱,先秦儒学的真正面貌到了汉初就已经不得而知了。第二阶段 以董仲舒、班固等为代表的两汉儒学,是为封建统治而确立的政治化、制度化和宗教化了的儒学。第三阶段 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儒学,是心学和理学。第四阶段 从康有为开始的近现代儒学,是儒学思想与西方思想、近代思潮、科学理念交流碰撞出来的新儒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5学。3、儒学的三纲五常?这一问题没什么争议“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回答完毕,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查看原帖>>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