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白居易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7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里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
还有反用这个典故的,如刘镇《水龙吟》“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和辛弃疾《满江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不过这些反用,表面上是旷达的样子,实际上蕴含着更多的悲痛。
司马青衫是化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典故。
《琵琶行》中最后一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意思是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当时白居易任职江州司马,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一句正是描写崔莺莺与张生送别之际,张生为了求娶崔莺莺要上京赶考,崔莺莺心中不忍分离,引用白居易得典故,反衬出崔莺莺心中的伤感、不忍之情。
扩展资料
《琵琶行》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栽赃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古代把孝看的极为重要,所以白居易被贬官。白居易为了好朋友上书也算是尽职尽责,结果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他贬官,贬到江州去做司马。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元王实甫所做《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一段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指白知居易
原文:[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 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散文:滑落的泪,沾湿了袖角。道类似的感情慢慢升华,酝酿的悲恐怕比乐天(白居易的字)还要多出几许。东飞而去的伯劳,没入西边的燕子。像你回我之间隔着的伤,逃避不了。你急切的想知道,我的脚印再次镌刻在这里,会是什么时候?可是我连离开痕迹都没有滑出?一个睁闭,或许是千里的别离。我们好好珍惜眼前如我们的感情那么香醇的酒,答可是我总是没喝之前,心早已醉了。似乎眼睛渗出殷红的血,心里早已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