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9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扩展资料:
魏征
1、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3、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4、魏徵庙建在魏徵墓前,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8庙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有明天启四年《重修碑记》、大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碑。殿前还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满堂神像碑》,记载了重修魏徵庙的经过。1985年,魏徵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子,俊异绝伦。唐太宗喜欢的不得了,就把它架在自己的手臂上细细把玩。远远望见魏征进来,赶紧把这只鹞子藏进了怀里。
魏征明明看见了,却假装不知道,跟太宗聊起古代帝王喜欢打猎耽误政事的教训,旁征博引,东拉西扯。
太宗担心鹞子会被闷死,可是又素来敬畏魏征,想听他说完,结果,魏征说了大半天,那只鹞子果然就死在了太宗怀里。
2、有一次魏征在朝廷上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想要发作,又怕失去虚心纳谏的好名声,强忍住没有责处魏征,但回到内宫见到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乡下佬儿魏征。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去内室换了朝见的礼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很惊奇,长孙皇后却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1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顿时怒气全消。
3、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李世民板起脸问他:“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李世民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李世民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4、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
5、唐太宗召见大臣王硅在丹霄楼平台上饮酒,长孙无忌喝了几杯酒,想起魏征对皇帝的态度太过分的事,就借酒劲地说:“魏大人,王大人,我们原先不是仇敌吗?谁想到今天会坐在一起喝酒呢?”这句讽刺话在座的没有一个听不出来。
唐太宗赶紧说:“无忌醉了。”便让人把长孙无忌扶了下去。散席后,唐太宗留下魏征和王硅喝茶,委婉地对魏征说:“以后殿上议事,你不一定当场坚持,有些话事后再对我说不也行吗?”魏征回答说:“如果当场不坚持了,以后再改就麻烦了。如果臣当面推许陛下,之后再进谏,能说是对陛下忠心吗?”
唐太宗听后笑着对王硅说:“人们常说魏征轻慢,可他却是心口如一啊。”唐太宗曾这样评价魏微:“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太宗即位之初,国家经过隋末动乱和平定割据的战争,元气大损,民生凋敝。唐太宗日
夜忧心,经常召集大臣一起讨论前代的治乱兴衰历史,他感叹道:“如今正当大乱之后,天
下恐怕一时难得治理好啊!”
魏征上言分析道:“百姓历经战乱,愁苦不堪,这样就容易教化。这就如同饥饿的人要
准备食物,口渴的人要寻找水源,来得更快。”
太宗听后仍然摇头,“古人早就说过,善人治理国家,也需要百年功夫,才能克服残暴,
免除杀戮。”
魏征接着说:“那并不是指圣明之人而言。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一样,很
快就会有回声,一年之内必能见到效果。如果三年才见成绩,那已经是太晚了。”
宰相封德彝听了魏征的话,很不以为然,对太宗说:“魏征所言,不过书痴说梦,只会
扰乱国家,陛下切莫轻信。秦时用严刑厉法,汉代又行王霸之道,都想治理好天下,但却都
没有成功。”
魏征反驳封德彝说:“五帝和三王不必交换百姓来施行教化,照五帝的方法就能实现五
帝的政治,照三王的方法就能实现三王的政治,要害在于怎么办。黄帝讨伐蚩尤,经过 70
次战争,平定了乱事。九黎作乱,颛顼就讨伐他们,得胜之后天下也就平定了。夏桀胡作非
为,商汤将他赶走。商纣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他,商汤和武王都亲眼看到了太平。如
果说自三代之后,人心一天比一天奸诈,再不会回复到敦厚朴实,那么还如何谈得上治理国
家呢?”
魏征转向太宗继续说道:“臣以为,隋朝之所以短命而亡,是由于扰民太甚。我朝新立,
虽不如隋时富裕,但天下安定,人心思治,这是陛下很少扰民的结果。总结隋亡的教训,就
是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如果百姓想休养生息,而朝廷却要征发徭役,百姓生活困顿而要他
们负担很重的赋税,国家的衰亡就会因此而起。当今之政,应当偃武修文,减轻百姓的赋役
负担,减省刑罚,让他们致力于农耕生产。这是达到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请陛下慎重考虑!”
唐太宗听完魏征一席话,连连点头,坚定了信心。他毫不迟疑地决定采纳魏征的建议,
偃武修文,以诚信治理天下。太宗求治心切,有时单独召见魏征,在他的寝宫里商议政事。
魏征感激太宗对他的特别恩遇,总是将心中的话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魏征日渐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的嫉妒,太宗左右的亲信大臣中有人诬
告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温彦博去查办,结果不是那么回事。
次日,魏征上朝对太宗奏言道:“臣听说君臣一心,叫作一体。君臣上下以诚相待,才
能使国家达到治理。哪里有丢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费心思下功夫的!如果朝
廷上下都走这样的路,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
太宗听了一惊,说道:“朕明白了。”
魏征叩头又说:“臣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而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有些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
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
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
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恶名,国亡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就是
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太宗听了连声称:“对!对!朕再问你,君主走什么途径才能明智,犯什么过失就会昏
暗?”
魏征畅言作答:“君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7主所以明智,在于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所以昏暗,是由于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古代尧、舜当政,开放四方言路,使自己能看到各方面的事情,听到各
方面的言论,当时虽然有共工和鲧这样的奸人,也没有受他们的蒙蔽;虽然有些人言行不符,
也没有被他们迷惑。与之相反的是,秦二世深居宫中,专信赵高,结果秦的统治迅速崩溃,
天下人纷纷起来造反,还不知道。南朝梁武帝相信朱异,侯景领兵打到京城,他还被蒙在鼓
里。隋炀帝相信虞世基,天下到处起事,他一点也不清楚。所以说,君主能够倾听各方面的
意见,奸邪之邪就无法蒙蔽,下情才能上达。”
太宗感慨道:“君主理政,事务繁多,如果一人独断,不听取臣下的意见,是不可能处
理好的。君主若有过失,大臣就应该及时进谏。”为了表彰魏征的忠耿公直,太宗下令赐绢
500 匹。由于魏征的建议切实中肯,深合太宗的心意,不久就被提升为尚书右丞。
手段点拨:
魏征数劝太宗,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任贤受谏”、
“薄赋敛,轻租税”等理政名言,被唐太宗比做一面镜子。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劝谏不
得当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的。魏征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得不采用一些劝谏太宗的巧妙
手段,借故论今、以史为鉴,达到曲意劝谏的目的,同时也让太宗对他不产生反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