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9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636f70797a686964616f330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回答者:理想是美好的 - 初学弟子 一级 5-24 12:34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包拯三谏宋仁宗
包拯,字希仁,字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 察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偌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使,户部侍郎张尧佑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佑是张贵妃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佑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吏,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 张尧佑。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佑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典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佑。面对强雨议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 张尧佑。包拯不顾再次粗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佑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可是张贵妃却老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后背,柔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徒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返一回,宋任宗打定擢升。“包拯谏驳道::“名地管史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说:“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即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趋御座,高声到:“难道殿下不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即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吏,宣徽吏就不知道包拯还在当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