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郑译是隋文帝的开国功臣来之一,官至上柱国。后来郑译遭弹劾贪赃纳贿、疏于职守及不孝顺母亲,因此遭到贬官。不久,自隋文帝因感念郑译与他同生共死,建立了隋朝,所以就想将郑译召回。于是,隋文帝就命令内史令李德林草拟诏书恢复郑译的爵位,丞相高颎就开玩笑的对郑译说百∶“笔干了。”郑译则答说∶“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因此,后人就将给付作诗度文书画之人的酬劳称为“润笔”了
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比较清高,羞于提钱,对于稿费,当时一般称为润笔、利市、那堵物(那个东西)等,这几个称呼中,以润笔这个名字流传最广,而今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尔还能见到这个词语。
润笔一词出自《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隋文帝命令高颎作诏书,欲招回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曾经一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起建立功业的郑译。高颎是当时的明相,杰出的政治家,当时高颎回复说是笔干。郑译听了之后,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意思是说,得不到一点报酬,也就是现在的稿费,怎么来写呢,人家当然说是笔干了。再者,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但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润笔这个词语显得很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人写文章的情景。用这个词语来替代稿费二字,自然很容易说通。
“作文受谢,自晋、宋有之,至唐始盛。”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这样说道。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润笔也就是稿费就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稿费的多与寡,自然是与一个人的社会名气决定的。古代高稿费的,一个字抵得上黄金一两,低稿费的,往往写一天下来只能混顿饭吃,有时或许连个饭都吃不上。韩愈为大将军韩弘写《平淮西碑》,得稿费五百匹绢。当时一绢值两百文,一斤大米值一文钱,而我们现在的大米则是两块钱一斤,这也还是按一般的价格来计算,如此计算下来,韩愈这篇一千五百字的碑文几乎拿了二十万稿费,这可是天价了。
当然像韩愈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之又少,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一诗中这样写道:“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说的便是朋友斛斯融卖字为生,客户拖欠稿费,无奈只能自己前往讨取,日子过得相当清贫的事情。杜甫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代文人卖字为生的真实的一面。当时一般是给别人写委任状和墓志铭来撰取稿费,《明史·李东阳传》里的这句“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生动地描绘出了古代自由撰稿人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宋太宗时期,中央政府专门有财政拨款给宫廷文人作为稿费,想来真是一大美事,当然这也与当时的俸禄比较低有很大关联。到清朝时期,写字得稿费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当时的文人郑板桥专门为自己的东西制定了一个稿酬标准。
由以上观之,古代文人与现代文人的稿费境遇应该差不多,但总体而言要比现在的文人好一点。现在的稿费已是几十年未变,写一篇千字文通常只能购得两斤猪肉而已。
稿费在古代叫作润笔。“以财乞文,俗谓润笔”就是这个意思。“润笔”一词最早见于《隋书·郑译传》:隋文帝叫李德林起草诏书。高颖在旁边戏道:“笔干了。”郑译也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后来,人们就把写作文章书画所得的酬劳,包括物与钱,谓之润笔。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云:“文字润笔,自晋代以来有之,至唐始盛。”又说:“作文受谢,晋宋以来已有之。”
古代文人所得的润笔费,数目7a64e59b9ee7ad94366十分可观的,如钱泳《履园丛话》载:“白乐天为元微之作墓铭,酬以舆马、绫帛、银鞍玉带之类,不可枚举。”皇甫为裴度作《福光寺碑》,字数不过三千,裴度赠给他车马丝绸,皇甫嫌少,裴度又酬谢绢九千匹。韩愈为文,必索润笔。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这虽是形容之辞,有所夸大,但也说明当时稿酬是十分高的。古来作家们的稿费,就稿酬总收入来说,要算唐朝的李邕了。《旧唐书》讲,“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受纳馈遗,以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古人得的稿费也有很微薄的。欧阳修请蔡君谟为其《集古录序目》作字刻石,赠给他的只是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等物。杜甫有《闻斛斯六官未归》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斛斯融为人作碑,稿费无着,要运河江陵索取,所得甚微,致使锅镬无烟。这种情形同旧社会里那些每天苦苦爬格子,所得无几,过着清贫生活的文人作家相去不远了。
给著作者“润笔”的多少,不同的时代各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地位的高下。唐宋两代重诗文,朝廷科举也以诗取士,尤其唐代自太宗以来大多重视文学,爱好诗歌,文人学士很得重视,地位较高。社会上也对作者及诗人厚眼相加,所以“润笔”一般较高。明代则有不同,文人学士的地位空前下降,所以,“润笔”也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