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

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有为法"中的"法"是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有为"是指由因缘(条件)构成的. 


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因为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 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会消散)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扩展资料:

佛学术语,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

如《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通俗解释“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切有为法



出自金刚经。
  南怀瑾讲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说它是真的吗?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2.净空法师开示: 经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是把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相说7a64e59b9ee7ad94332出来了。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六百六十法归纳而成的,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与无为法。
  心法八(八识),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从心、色变现出来的),总共有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包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相是假的,起心动念那个心也是假的。本经跟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个幻相,像怎一回事呢?如‘梦’。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余五个比喻,都是形容梦不是真的。梦如‘幻’,梦如‘泡’(水泡),梦如‘影’,幻、泡、影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露’和‘电’是比喻梦之短暂。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时劫之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无量劫来,说的再多也是露,也是电。为什么?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暂了,佛教我们要作‘如是观’。有许多同修常常问我:怎样能让心清净?怎样能放下万缘?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能把这首偈参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所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呢!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心才清净。我们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才是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学菩萨行。
  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诸位冷静想一想,你入这个境界,怎么不快乐不自在?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跟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合起来很有味道。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不就这四句最好吗?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早到晚,一时一刻没有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经上世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才真正究竟圆满。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要怎样得清净心?要怎样放下?‘应作如是观’。这段经文是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金刚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的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才有菩萨阶级,正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修的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有为,就是无为。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等级。功夫浅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这些说法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指佛菩萨)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小乘须陀洹他没有说我证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没觉得他成佛了,没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如果释迦牟尼佛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萨?这才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那个‘顺’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凡夫恒顺众生,有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轮回十法界是从那里来的?是从有为法来的,取相、分别、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能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这段经文注解很长、内容很丰富,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破我’是破我执。佛在大乘经里讲的很多,六道轮回从我执来的,所以只要有我执,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观空有一切如梦’:梦的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要这样锻炼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中的月影,全是梦幻泡影,不可执著。做不做呢?做。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样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矣。这个意思不只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随顺而入’,应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限于禅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
  1. 这四句是《金刚经》的精华所在。大义为:生老copy病死、贪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馨香秽臭、深浅髙低、有无虚实……即世间的万亊万相,都是如同梦里而非真,如同幻术之蛊惑,如同水泡之暂时,如同朝露之易消,如同闪电之忽倏;是身如梦、为虚妄起见,是身如幻、从颠倒起见,是身如泡、不能久立于世间,是身如影、从业缘而投生,是身如电、念念不得住。如此了知真空无相,才能悟透“六根”之虚幻,进而求证般若(即智慧)实相之本,自会进入如如不动【不能用想,要用观。想有思想、心己动。观无思想(观似参观一样,等于看看别人的东西,不会在意留心),心不动。】之境界。“观”是修行的心法。

  2. 《金刚经》以破相(即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指时间。)为宗!以了空为义。如果能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四句偈,观知实幻世界之梦幻,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解脱成佛而进入天国佛域)。

  3. “一切有为法 、皆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这四句是《金刚经》的精华所在,《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大般若经》是佛法的中心大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
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此中有二要义:
  (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何故向外驰求?无他.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何故分别贪著?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
  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实则生即无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3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
  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
  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
  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而又行所无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
  
  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秦译则约之为六.多少虽殊,理则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谓江山千古也.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足证时时在成坏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原非理想之谈.
  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三有,谓三界也.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沤,即泡也.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算哉.岂可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之真实圆明性海.而认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之浮沤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实则无.此身亦然,虚妄现有,考实则无.譬如镜中人影,因照则现.肥瘦长短,纤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南岳思大师曰:净心如镜,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见,因净心本具见性.犹如像之可见,因明镜本具照性.岂可因其可见,遂误认为实有!且净心之见性中,本无此身.不过见性发现之影耳.亦犹明镜之照性中,本无此像.不过照性发现之影耳.以上所说,犹是以幻身望于净心,明其为净心所现之影.若约幻身当体说之,亦复如影.何以故?除五蕴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蕴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又莫非虚妄.(名曰妄想,故是虚妄.)然则即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况五蕴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实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执著以为实有者.识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识心如幻,(前言世间即是戏场,一切众生即是戏埸中脚色,莫非识心业缘之所变现,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虚妄非实.则其余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众生,虽知身心世界非实.或犹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之观.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电.露则日出而晞,留不多时.电则旋生旋灭,刹那而过.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观之.即是观于万事如梦,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观,是别.如梦观,是总.
  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也.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故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此义前已详谈.
  今再以三性三无性说之六喻中随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无性之理.兹且约总喻如梦说.余可例知.
  三性三无性,见于楞伽经,及法相宗各经论.此为相宗精要之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琐细处剖晰.虽将一切法相,剖之极详.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当知三性三无性之义,学性宗者,亦应通晓.因此义贯通性相.若知此义,则于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盖上来所说如梦观,尚是总观大旨.若依三性三无性之理观之,则更入深微矣.
  何谓三性?(一)遍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执者,谓普遍计较执著也.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
  总而言之.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而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无明烦恼而不破也.故应如是演说,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形容沙子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沙子的词语 沙到砂用一个成语怎么形容 描写沙子的成语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宋朝出才子第一,最辉煌的是哪个省 宋代三大才子是哪三个? 宋朝四大才子是谁? 宋代有名的四才子分别是谁 推陈出新是什么生肖 推陈出新的生肖是啥啊??....急用..拜托了...各位 推陈出新能代表什么生肖 推陈出新是什么生肖? 与鹿组成的成语 带"象"字的和带"鹿"字的成语有哪些 象和鹿放在一起用喜庆的成语怎么说 象和鹿放在一起用成语怎么说 正确吃西餐拿刀叉,怎麼拿的?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 标准的西餐刀叉到底怎么拿? 吃西餐左右手分别拿什么 吃西餐时刀叉怎么拿?左手叉还是右手叉? 文房四宝指的都是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看图猜成语 人字中有一个龙字是什么成语 疯狂猜成语龙在人中是什么成语 一个人字中间是龙字打一成语是什么 一个人字的中间有个龙字打一成语的答案 “唇枪舌剑”类似的词语有哪些? 唇枪舌剑之类的成语有什么 唇枪舌剑类似成语 唇枪舌剑类似的词语有哪些 吐的组词有哪些呢 吐有什么组词 吐组词有哪些 吐字的吐是怎么组词的 一个女孩说一个男生图谋不轨什么意思? 一个女生对你说我对你图谋不轨是什么意思 千万别上男人的当,这几种情况都是图谋不轨 男生带女生去哪种地方说明图谋不轨呢? 带谢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含有“则”字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谢字的成语 带谢字的成语有哪些 义正言辞什么意思? 义正词严是什么意思 义正词严还是义正言辞? 义正词严,义正严词,词言义正的意思一样吗 入门而问讳 翻译 入国而问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