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陕西岐山地震
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估计震级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35可达7级以上,(震中烈度≥Ⅸ)。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
2、山东诸城昌乐地震
公元前70年6月1日(汉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东诸城昌乐一带(36.3°N,119.2°E),震级大于7级(震中烈度≥Ⅸ)。《汉书·五行志》:“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
3、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北边郡国地震
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五行志》)。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4、甘肃金城、陇西地震
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震级估计为7级。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顺帝纪》),“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五行志》)。
5、甘肃甘谷西地震
143年10月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甘肃甘谷西(35.0°N,104.0°E),震级估计为7级(震中烈度Ⅸ),持续时间比较长。《后汉书·五行志》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6、甘肃高台地震
180年秋(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39.4°N,99.5°E),震级估计为7.5级,(震中烈度Ⅹ)。《后汉书·五行志》载:“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7、山西原平代县地震
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间(38.9°N,112.8°E),震级估计为7.5级(震中烈度Ⅹ)。《魏书》卷112《灵征志》载:“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
8、甘肃天水地震
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34.6°N,105.6°E),震级估计大于7级(震中烈度≥Ⅸ)。《山右石刻丛编》卷七《大唐故宣威将军守右武卫中郎将陇西董君墓志铭》载:“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十(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旧唐书》卷8《玄宗纪》亦载:“时天水地震,陵迁于谷,城夏于隍。公谋去故绛,制造新邑。”
9、四川西昌地震
814年4月6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带(27.9°N,102.2°E),震级7级(震中烈度Ⅸ)。《新唐书》卷35《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压死者百余人。”《旧唐书》卷37《五行志》亦载:“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
10、内蒙古包头地震
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40.8°N,109.8°E),震级7级。《旧唐书》卷37《五行志》:“十月辛已,京师地震,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新唐书》卷35《五行志》:“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皆震,坏庐舍,压死数十(千)人。”
11、山西定襄、忻州地震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震级7.25级(震中烈度Ⅹ)。《续资治通鉴长编》120:“卷先是京师地震,直使馆叶清臣上疏曰:'……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师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坏庐寺、杀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东,弥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诚大异也。”
12、甘肃兰州地震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36.1°N,103.7°E),震级7级(震中烈度Ⅸ)。《宋书》卷67《五行志》:“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河东诸郡或震裂。”
13、四川雷波马湖地震
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28.4°N,103.8°E),震级7级(震中烈度Ⅸ)。《宋书》卷39《宁宗志》:“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宋书》卷67《五行志》又载:“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14、山西洪洞、赵城地震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谙-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
三大画家
画家董源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工秋岚远景,大多画江南真景,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平淡天真,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636f7079e799bee5baa6362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世作品:《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
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画家李成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竹书纪年》:中国古代的地震记载古人将地震也称作地动。
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那是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帝乙三年。在《春秋》中,文公九年、襄公十六年、昭公十九年,哀公三年等多处,也都明确记载了地震或地动。传说中的先秦法家著作《尸子》卷下云:“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3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吕氏春秋·音初》篇:“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与史书记载相吻合。清人孙楷撰的《秦会要》记载:“昭王二十七年,地动坏城。”他依据的是《六国表》一书:“始皇十五年,地动”,“始皇十七年,地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即大部分损坏),地坼(裂开)东西三十步”。他的根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本纪》。
东汉安帝建光年间,既遭暴雨,又遇地震,据《后汉书·五行志四》记载:“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
据宋王溥的《唐会要》统计,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到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这240年间,有案可查的地震就遭遇了数十起。大多数的后果都是“有声如雷”,“坏人庐舍”,“坼裂陷庐舍”,“坏屋壁庐舍,或地裂涌出水”,“草树皆动摇”,“山谷禽兽惊走”,“屋瓦皆堕”。人员伤亡也较惨重。
到了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期间,在上面同一作者的《五代会要》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七月,郑州地大震,杀二人。长兴二年六月,太原地震,自二十五日未时,至二十七日申时,二十余度(次)。”书中还有一条:“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月,魏邢洺(ming)地震,累日十余度,邺都宫署内尤甚,屋瓦皆堕。”这些史官紧锁在宫内,他们记载的还仅是皇宫内的情况,至于田间乡野的情况,史官们是无法得知的。而我们今天,哪怕是穷乡僻壤,都能通过摄像镜头,公开透明地显示于公众面前。
人类同地震已经打了数千年的交道。在受到打击和毁灭的同时,人类也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和惊人的生命力,积累了逐步成熟和丰富的经验。在向遇难者默哀的同时,我们更要树起坚强的信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西夏建立zhidao以前,元昊就采用联辽抗宋的策略,多次进攻宋朝边境,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掠夺财物。由于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奉行屈辱退让的专政策,更加助长了元昊不断掳掠和扩张的野心。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元昊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属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便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