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仁者之心。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离娄下》。
原文: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译文: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5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是两个单字词,zd正常语序为“人以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否定句式所以局部倒装
原文中“所以”的意思就是(人)用来(凭借)(从而)区别于禽兽的行为并没有回多少
即所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翻答译成所以、因而、从而都可以
以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动词,翻译成用来依靠或者凭借都可以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这是孟子的名言
孟子这段话
除去“污蔑庶民”看不起老百姓的这层意思应予批判摒弃以外,也算说得精辟。他指出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来,但却具有“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部分(孟子称之为“性善”);要做好人做君子,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源“几希”的“人性”。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也就是钱先生上段论述的后一个方面,谓人性能够“约身胜欲知,以礼义齐嗜好”,以社会性(要求合作)去克制、中和生物性;这才超出动物而为“人”!一般人们提到人性,也多是以道之为善的,如恩格斯将“人性”和“兽性”对举;又如人们贬斥残暴恶棍时,常骂之为“丧失人性”、“毫无人性”,换言之也就是正面肯定人性为善。
出处:《孟子 离娄下 》
原文: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释义: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作者:孟子
朝代:战国
扩展资料
孟子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孟子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离娄下其他章节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白话文
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5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
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
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所推行的,像符节一样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后出的圣人,他们(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样的。”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白话文
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
(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
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
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白话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不相识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服孝,君主怎样做,臣下就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在职时)有劝谏,君主就听从,有建议,君主就采纳,使君主恩泽遍及百姓;(臣子)有原因离职(到别国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离开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
这叫三次有礼。
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
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接受,有建议,君主不肯听,(因此)恩泽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离去,君主就要捉拿他,还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封地房屋。
这样就叫作仇人。
(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服孝的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离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