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三尺是指一米。
白绫常用于古代君王赐与罪臣自裁时候,所谓三尺白绫。三尺指长度,其实不一定是正好三尺,只要够上吊用就都可以叫“白绫三尺”。
三尺白绫出自洪升《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兴平县马嵬镇西两华里,西宝公路北侧高岗上,显赫地立着座砖箍石砌精致的坟莹,葬的是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宠爱的贵妃一一杨玉环。于是,贵妃的死,在马嵬坡成了神秘优美的故事。一千多年来,广泛流传着。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唐。玄宗第二年六月,带着贵妃、皇子,向四川逃命。走到金城县马嵬驿(现在的兴平县马嵬坡),护驾的卫军杀死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之后,逼着玄宗皇帝处死贵妃,不然,六路兵马,人去铠甲马卸鞍,绝不护驾。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
贵妃听玄宗赐她死,六月的麦天,身如同筛糠一般,抖成一团,哭成泪人,跪倒玄宗面前,苦苦哀求。玄宗皇帝凄惨地说:“贵妃,我顾不得你了!”贵妃看难免一死,便请求玄宗叫她到佛殿祈祷后死。玄宗准许,命高力士引贵妃到佛殿。
贵妃走一步,哭一声,回头望一望,悲凄凄,恨切切跟着高力士,向马嵬驿西门外三门佛殿走。
走到头门,见门两边卧着两个龇牙咧嘴,怒目圆睁的石虎,心中凄惨,说道:“石虎呀石虎!难道你也象圣上一样寡恩少义,冰冷无情?如果你们对我玉环有一丝情义,就不要这样恶狠狠地看着我。”
贵妃话音刚落,石虎就不见了。至今马嵬群众中还流传着“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那里卧”的俗话。
贵妃悲凄凄走到二门,看见四个豹目、鼓腮、面目狰狞的守门金刚,又说道:“金刚呀金刚!难道你们也都象君王前凶恶的臣仆一样狠,和我一个纤弱的孤女过意不去?就没有一点怜人之心,同情我玉环死的冤?”
贵妃说完,只见四个金刚眼里扑簌簌流下串串泪水,不一会地上就水汪汪的,金刚一个个扑扑通通倒下。贵妃死后,金刚泪水冲塌了佛殿,留下一汪清泉,水长年不断地流,人们称泉为四郎泉,至今泉还在。
贵妃走到三门,看见大殿上灯明烛亮,香烟缭绕,越发感到凄凉,一生的悲,一生的怨,一齐涌上心头。
拈香跪倒,磕头祷诉:佛爷呀佛爷!你在此受不尽人间的供果、香烟,独享清闲,有灵何不睁眼看看世间有多少屈和冤?我玉环本也是官家女,十六岁选进宫内伴君王。
君王高兴时,曾在长生殿内歌舞共寻欢,月神下明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怎奈渔阳战鼓起,圣上把二十年的恩情全忘完,只顾自己抛玉环……佛爷呀佛爷!
想我玉环在人间造孽深重,遭此下场在于天数,死时不能见爹娘,死后无人送纸钱。你若在天有灵,愿我死时天降倾盆雨,冲去我身上的恨与羞,洗去我的仇和冤,清清白白的到阴间。”
贵妃的话音未落,只见冷风飕飕,继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5而狂风大作,佛殿内烛火灯光全都熄灭。天上阴云四集,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佛殿内的高力士连连喊道:“贵妃娘娘,快些吧!下雨了。
贵妃昏昏沉沉走到佛殿院中,见高力士已在一棵梨树上把白绫系好,心中如万剑齐扎,六腑翻动,长叹一声,向马嵬驿方向跪倒说:“圣上呀圣上!玉环伴你二十年落得如此下场!”说完悬于梨树。
扩展资料:
历史上白绫并不是专门赐予女性使用的,清朝最著名的贪官和珅也是被赐予三尺白绫自缢的。和珅得知嘉庆要处死自己,瘫痪在狱中,嘉庆来找他的时候,问他还有什么未了之事,可否对结果心服口服。
和珅心如死灰,面色苍白的说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臣敛财,并不是为了自己,先帝自诩为“十全老人”,每次出游花费甚多,都是臣一路打点,以此保全先帝名声,现如今,臣只能追随先帝了。”
嘉庆听了后哑口无言,因为和珅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后来嘉庆一改朝议凌迟处死的结果,赐和珅白绫自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绫
“三尺”到底有多长,从度量计算上来说也就是那么一米的长度,而我现在看来却要比一米要长得多,没有一米这么直观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个星期跑到南京市十三中给高一的五个班代课,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分钟。在上台之前总是有一种莫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3名的不自在,是的,对自己能不能让那些比自己要小十岁左右的学生听到我的讲话,能不能在班上有一定的威慑力,他们正处在一个多动的年龄,自己明白没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无法在一开始就争取到他们的信任。在课前对要讲的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在课堂被学生的一些想法搞得难堪。课堂的确像一个大的舞台一样,台下的不仅仅是观众,还是一个个的评委,台上的表演是否成功就取决于那么的眼神和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我深信这一点,但还是不希望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睛,课下他们围在你的身边,问一些课上已经讲过的东西,还是有多多少少的失落。当他们为我鼓掌的时候,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是对我的肯定,毕竟我课下的备课没有显得白费。已经两天过去了,已经见到了四个班的学生,平行班、强化班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讲课时候就会不自觉得想着把进度提上来,很奇怪的样子,自己也觉得。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做这个职业,现在看来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也许仅仅是两天的热情吧。两天的时间自己仿佛已经又长高了三尺,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到离开学校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在后面说这个老师我不喜欢,毕竟现阶段代课只是一个次要的工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自己在这个非常时期把它做好,不辜负关心我的人的期望!明天还有继续,同样生活也在继续,为自己的背上加一个架子,会比三尺要长的。
这或许是一个有关数学与哲学的命题,但作为三尺讲坛与教师的神圣关系,恐怕多的是一个基于生命价值和有关师德、师表、师言、师才的感悟与体验。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3。”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人灵魂的纯粹、道德的高尚是第一位的。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圣洁的三尺讲台,容不下半点世俗的平庸、自私的卑微,乃至对权势利禄的些许杂念。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既要在三尺讲台上站端立正,更应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表里如一、文质彬彬。从举止到服饰、从风度到气质,让这短短的三尺讲台,成为一道长长的魅力四射的风景,让夏天变得清凉,冬天变得温暖。
韩愈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严谨的态度、准确的语言、博大精深的体系、系统完整的描述、深入浅出的比喻、轻松愉快的交流。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师言与师才来自厚积薄发、兼容并包,来自创新与实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不能孟浪、不能浮躁,更不允许自轻自贱,因为你面对的是不断更新永远年轻的群体,这铁打的三尺营盘,必须和谐于青春奔驰跑道、必须响应时代进步的旋律,必须感动所有求真向善的心田。
三尺讲台的主讲者是教师,评判者当然是学生。学生的理解是对教师最大的安慰,学生的收获是对教师最好的嘉奖,学生的掌声是教师最高的荣誉,学生也能游刃有余于三尺讲台、并轻松热情地面对未来人生,这就是教师永远的幸福和心愿!
永远有多远,这三尺,就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