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说的是六尺巷的故事!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 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6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千里之外送一封家书回去,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三尺巷的典故。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 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与叶家大户比邻而居,张家准备扩大府第,要叶家让地三尺,而叶家却寸土不让。张家老夫人便修书一封给在京城当宰相的儿子张英,要他出面干预。
张英对家人仗势欺邻十分不满,当即作诗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夫人见诗后深感愧疚,命人反将自家院墙推后三尺。叶家对此颇受感动,也马上将院墙推后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为有名的“六尺巷”。
扩展资料: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一首古诗有多种版本传说,并引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1出许许多多古今中外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相同的:“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窄窄的一条“六尺巷”,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引人深思。
古有退避三舍、田忌赛马,它们也都是稍微一“让”,就“让”出了思考的时间,让出了回旋的余地,一瞬间“让”小了抓住敌人劣势的机会。“让”出了百密一疏的破绽,立刻就找到成功的方向。宽容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它和诚实、勤奋、乐观等价值指标一样,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宽容别人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接受、一种爱心,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忍让包容是一种美德,但真正能做到者并不很多。当今物欲横流,钱权当头,能够退地三尺者,更显弥足珍贵。
和谐社会和为贵,争斗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各食恶果,到头来懊悔莫及,何妨不退让三尺皆大欢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尺巷
张、叶两家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家是当朝一品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家是个教zd私塾的穷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论,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家来信,不必写什么对付叶秀才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家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内律处置”,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当然心领神会……但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容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特别是对某些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1、这首诗是清朝时期张英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名叫《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2、张英(1637—百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3、写诗缘由: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
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度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
张英收专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扩展资料:
1、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属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2、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