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来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自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大学百”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度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知美。
“止”就是停住道。“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的地步。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大学-百度百科
通假字,通“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百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度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问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答,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3)亲民:根版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权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