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翻译: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发愁。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出处:出自《列子》伯牙绝弦中的zd“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钟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扩展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回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答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原句应为“三来尺焦桐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焦桐指七弦琴,又常叫焦尾琴。这句诗的意思是(您无法再聆听我的琴声),琴就为了您而死,再也不弹奏这首曲子。表达知源音难求,且百三尺焦桐亦知情义。现多引申于表达对情人的坚贞。
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度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问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答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一曲(弹)完后(我)不会再弹琴了,三尺长的琴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4(古筝)将为您毁灭。
此句是《伯牙绝弦》的概括。
《伯牙绝弦》简介:
春秋时期,有位琴艺高超的宫廷乐师,叫俞伯牙。他名扬四海是,是少有的操琴的高手,但是他还不满意,因为没有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夜,他来到一座山里弹起了琴。当他忘我地弹奏时,发现一个砍柴的农夫在聆听他的琴声。于是他停了下来。农夫见伯牙停了,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打扰了你弹琴!我路过此处,听见了美妙的琴声便来了。你弹得太妙了,让我想到了巍巍的泰山!”
俞伯牙很吃惊这个农夫竟然听懂自己的琴声,于是便和他交谈起来,交谈中他得知这农夫叫钟子期并且他非常懂音乐,两人又谈起了音乐,越谈越投机,伯牙最后认定此人就是他的知音了。还约定两年后在此见面。
但两年后,伯牙再次来这儿时,发现钟子期不见了。他四处打听,最后得知子期死了。伯牙感到十分伤心。自己多年寻觅的知音不在世了,世上再无懂他的人了!他悲痛不已,砸坏了自己最最心爱的琴,并发誓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这不是诗歌,这是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伯牙在子期死后说的话,原句原文如下: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白话文释义:依稀还记得去年春天和你在江边相逢,今日再次来看你,却只有一抔黄土,让我伤心难过,来的时候多么高兴,离开的时候却这么伤心,连江畔都起了层层愁云,子期啊子期,你我之间的情义重比千金,这支曲子我不会再弹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扩展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伯牙绝弦》写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6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