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为什么说韩愈诗为唐诗之一大变?-为什么说韩愈诗歌“为唐诗之一大变”?

为什么说韩愈诗为唐诗之一大变?-为什么说韩愈诗歌“为唐诗之一大变”?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叶燮《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7a64e59b9ee7ad94365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韩愈的诗歌创作和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如同他以复古为标志,倡导古文运动一样,韩愈的诗作也继承了自陈子昂以来的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他推崇李白、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景慕之情.
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继承了李白诗歌的自由豪放,杜甫诗歌的体格变化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精神.因其独创性的发展,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从内容上看,韩诗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题材比较广泛,有不少和其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把自己的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3身世 感触溶入诗中,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弊端,可说是韩诗内容上的一个特点.韩愈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为谏皇帝迎佛骨等,几遭杀头之祸,因此有 一肚子“不平之气”.他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在他的诗文中,这种“不平之气”时有流露.
韩 愈存诗三百余首,有些诗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汴州乱》二首写汴州军阀间互相杀戮的情况.《归彭城》写政治的腐败,和自己伤时忧国的心情.把政事的腐 败与个人的失意结合在一起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也反映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右迁兰关示侄孙湘》等.韩愈也有少数近似白氏讽谕诗的作品,如《华山女》、《射训狐》、《泷吏》、《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这些诗对社会习俗和政治时 事都有所讽刺.《华山女》选取典型的事件,运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嘻笑怒骂地讽刺了上上下下整个统治阶级的昏庸.不过总的看来,他的诗反 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韩愈还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好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写得清新隽永,诗意盎然.这首诗写早春景色,这时春色虽然还不够浓,但是有着对春的期望,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比仲春时候还要可爱.
然而,使韩愈在诗史上争得一席之位的并不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内容,而是他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李杜之后,极盛难继.是一味摹拟,还是另辟一径,韩愈选择了后者,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清人赵翼指出:“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瓯北诗话》).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在 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退之”是韩愈的字.苏轼这 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 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
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 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 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 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 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 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 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 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 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 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甚割砭”.《嘲酣睡》诗形容澹师鼾声之大,是“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这种夸诞的描写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三、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与韩诗这种风格相联系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 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 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一.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 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 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一 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 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一,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 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四、韩诗的散文化还表现为章法、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如“虎熊麋猪逮猿猨,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山火》)“母从子走者为谁”(《汴州乱》),他故意打破这种节奏,变成上五下二的节奏.)“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五言诗是上二下三的节奏,他改为上一下四的节奏.)又如七言诗,常作上四下三,而韩诗却有作上三下四的,(“子去矣——时若发机”,“虽欲悔——舌不可扪”等.韩愈务去陈言,力求创新是好的,但有的诗刻意求工,斧凿痕迹很重,甚至佶屈聱牙,妨害了诗的音乐性和形象性,不能不说是落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
韩诗风格虽然多为奇崛险怪,但也不乏自然平淡.他推崇孟郊“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的 风格,同时也欣赏张籍自然平淡的诗作.韩诗中就有不少清新自然的佳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反韩诗常例,设色素淡,意境深远.再如《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构思新巧,颇具风采.故赵翼云:“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 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瓯北诗话》).
由 于韩愈以复古为宗旨,所以其诗多为古体.但是,近体诗在其诗作中也占了约五分之二的数量.韩愈的近体诗中也有不少佳作,除绝句外,七律中如《左迁至蓝关示 侄孙湘》,极为后人推崇.这首诗写于因谏迎佛骨被贬官潮州的路途中,抒写了因关山迢递所引起的失意之感,在风格上近于杜甫,沉郁顿挫,感情沉痛真切,笔势 纵横开合,感人至深.
总 之,韩愈自李、杜之后在诗歌艺术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他毕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李、杜的艺术道路.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 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由此可见, 韩愈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在韩愈的诗、文中,没有说过母亲。在李翱所撰《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以及皇甫提所撰《韩文公神道碑》、《韩文公墓铭》中,也都没有提到韩愈的母亲。这个罕见的现象,没有引起古今学者的注意,探绩索隐,或有待于本文。 韩愈庶出韩愈对韩会,有三个称呼: (一)元兄《祭郑夫人文》云:“受命于元兄。”今案:《后汉书》卷四《孝和孝疡帝纪》引窦太后《下窦宪邓彪等诏》:“侍中宪,联之元兄。”元兄即长兄、大哥。(参梁章拒《称谓录》卷四) (二)伯兄《复志赋(并序)))云:“从伯氏以南迁。”《过始兴江口感怀》云:“忆作儿童随伯氏。”韩公行状》述韩愈之语:“某伯兄德行高。’,今案:《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旎。”郑氏笺:“伯仲,喻兄弟也。’,《尚书·周书·吕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伯氏、伯兄亦指长兄、大哥。 (三)宗兄《考功员外卢君墓铭》云:“愈之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今案:宗兄有二义。(1)《礼记·

韩愈的诗歌创作和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如同他以复古为标志,倡导古文运动一样,韩愈的诗作也继承了自陈子昂以来的以复古为革新的传统。他推崇李白、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景慕之情。

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继承了李白诗歌的自由豪放,杜甫诗歌的体格变化及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精神。因其独创性的发展,在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从内容上看,韩诗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题材比较广泛,有不少和其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把自己的身世 感触溶入诗中,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弊端,可说是韩诗内容上的一个特点。韩愈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为谏皇帝迎佛骨等,几遭杀头之祸,因此有 一肚子“不平之气”。他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在他的诗文中,这种“不平之气”时有流露。

韩 愈存诗三百余首,有些诗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如《汴州乱》二首写汴州军阀间互相杀戮的情况。《归彭城》写政治的腐败,和自己伤时忧国的心情。把政事的腐 败与个人的失意结合在一起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也反映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右迁兰关示侄孙湘》等。韩愈也有少数近似白氏讽谕诗的作品,如《华山女》、《射训狐》、《泷吏》、《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这些诗对社会习俗和政治时 事都有所讽刺。《华山女》选取典型的事件,运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嘻笑怒骂地讽刺了上上下下整个统治阶级的昏庸。不过总的看来,他的诗反 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韩愈还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好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写得清新隽永,诗意盎然。这首诗写早春景色,这时春色虽然还不够浓,但是有着对春的期望,有着无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4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比仲春时候还要可爱。

然而,使韩愈在诗史上争得一席之位的并不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内容,而是他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李杜之后,极盛难继。是一味摹拟,还是另辟一径,韩愈选择了后者,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开创了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风格。清人赵翼指出:“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瓯北诗话》)。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在 中唐,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所以苏轼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退之”是韩愈的字。苏轼这 两句话,前一句从宋人口味出发,未免偏爱过誉,后一句则如实地指出韩诗变创的特点和作用。韩愈才富学博,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 字,押险韵,所以独创一格。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

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韩 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 山火》、《记梦》等。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 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清人刘熙载 云:“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艺概》),就是指这些方面。《南山》连用五十多个新颖的比喻,把南山写得光怪陆离,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二、这种风格表现为构思和想象的奇特新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 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山林大火,韩愈却描绘成火神宴客,场面极为壮观。韩诗的想象更是丰富,立喻取譬,务为奇特。他的《汴泗交流赠 张仆射》和《听颖师弹琴》,一写击马毯,一叙弹琴,俱描摹逼真,形象生动。在《听颖师弹琴》中,作者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以描绘音乐的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接 着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自己听琴时的感受,使听觉、触觉和视觉相贯通,予难于捕捉的声音变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渲染出琴声的感染力量。韩诗在这方面的一个 特点,就是极尽想象之能事。在《南山》一诗中,作者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来描摹山势形状,取譬设喻的范围极其广阔。举凡天上地下,人兽鬼神,乃至琴棋书 画,碗盆锄耨,都成了比喻的对象。这一切也正是韩诗“力大思雄”的一个特征。与此相联系的是韩诗奇特的夸张。在《苦寒》诗中,作者描摹寒风之烈,是“凶飚搅宇宙,铓刀甚割砭”。《嘲酣睡》诗形容澹师鼾声之大,是“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这种夸诞的描写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三、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与韩诗这种风格相联系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 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 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一。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 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 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一 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 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一,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 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四、韩诗的散文化还表现为章法、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如“虎熊麋猪逮猿猨,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山火》)“母从子走者为谁”(《汴州乱》),他故意打破这种节奏,变成上五下二的节奏。)“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五言诗是上二下三的节奏,他改为上一下四的节奏。)又如七言诗,常作上四下三,而韩诗却有作上三下四的,(“子去矣——时若发机”,“虽欲悔——舌不可扪”等。韩愈务去陈言,力求创新是好的,但有的诗刻意求工,斧凿痕迹很重,甚至佶屈聱牙,妨害了诗的音乐性和形象性,不能不说是落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

韩诗风格虽然多为奇崛险怪,但也不乏自然平淡。他推崇孟郊“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的 风格,同时也欣赏张籍自然平淡的诗作。韩诗中就有不少清新自然的佳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反韩诗常例,设色素淡,意境深远。再如《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构思新巧,颇具风采。故赵翼云:“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 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瓯北诗话》)。
由 于韩愈以复古为宗旨,所以其诗多为古体。但是,近体诗在其诗作中也占了约五分之二的数量。韩愈的近体诗中也有不少佳作,除绝句外,七律中如《左迁至蓝关示 侄孙湘》,极为后人推崇。这首诗写于因谏迎佛骨被贬官潮州的路途中,抒写了因关山迢递所引起的失意之感,在风格上近于杜甫,沉郁顿挫,感情沉痛真切,笔势 纵横开合,感人至深。

总 之,韩愈自李、杜之后在诗歌艺术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他毕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李、杜的艺术道路。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 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由此可见, 韩愈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为什么五月二十三,五月二十亖是看从王母(姨姥姥),曾王母(太... 外婆的妈妈叫什么? 我姥姥和他姥姥是姨姊妹 我们可以结婚吗 两姨姊妹下一代孩子的孩子怎么称呼上一代 有一首歌,里面有飞蛾扑火爱的那么炙热,这句歌词,是个女声唱的... 还有一句是飞蛾扑火的歌词是什么歌曲里的 里面有一句 就像飞蛾扑火 的一首歌叫什么名字? 有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是“爱到飞蛾扑火,是种堕落...”,歌... 你伤害了我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出自 这两句诗是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 苏轼的《赤壁赋》中 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明月星稀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下面补充的是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 为什么说韩愈诗歌“为唐诗之一大变” 为什么说韩愈诗为唐诗之一大变? 牡丹亭全文翻译 求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译文?原文看着有点麻烦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全文翻译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的意思 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瞬息万变的息什么意思 瞬息万变的瞬息是什么意思 瞬息万变的息是什么意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心凉的下一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歇后语吗 道行中“行”的读音是什么? 《辞源》中“行”有哪几种读音 嫐嬲挊窊窳 是什么意思 隐形的行读音是什么 描写山峰的四字词语 描写山峰很高的词语 描写山峰很高或很多的词语 描写山峰很高或很多的词语有哪些 古往今来的近义词 古往今来的反义词是 古往今来近义词 古往今来 近义词 还有哪些边塞诗 边塞诗有哪些? 边塞诗有哪些? 求《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 7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哦求你们了 抛砖引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抛砖引玉的意思是什么呢? 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求朱熹的《小学》翻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