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冰冻百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小水滴想滴穿石块并非一天就可以穿过的。
出自: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则是民间常见的歇后语。
释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积少成多。
准确意思是,形成一项事物,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贬义时,多用来形容矛盾的日积月度累之形成;褒义时,则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扩展资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句话是在物理学中提出的的问题,从中暗示了人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关的成语:
冰壶秋月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冰天雪地 冰消瓦解
滴水成冰 涣然冰释 冷若冰霜 天寒地冻 冷窗冻壁
饥冻交切 冻解冰释 冻浦鱼惊 冰解冻释 冰消冻容解
垂涎三尺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红日三竿
垂涎三尺 得寸进尺 近在咫尺 咫尺天涯 咫尺万里
没有前一句。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来。”
意思: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表面意思是,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源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准确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多用成绩的取得。
扩展资料
水滴石穿的起源
原始:《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知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原文选段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道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滴石穿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全句:“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所以河水结冰,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zhidao效果;堆积的土壤形成高山,不是须臾之间就能达成的事。
出处:王充《论衡》--《状留篇》
扩展资料
造句
1正如古语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是建立在耐心追求的基础上,在追求的过程中不会被暂时的失败打倒。
2我们读书就应该深深明白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
3他们夫妻闹到离婚地步;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4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俗话又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无论过去你是否足够努力,但至少从权现在起,要振作起来,向着梦想前进!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没有前一句。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典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释义: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4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
释义: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
王充(公元27- 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游学洛阳,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所卖书,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他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常常因为和权贵发生矛盾而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路隔绝”不得通显。他十分推崇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继承了这些先行者的叛逆精神,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鹤林玉露
百度百科-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