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让墙诗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关于这首古诗有多种传说,但是告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5诉我们的道理是相同的:人与人相处,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
传说一:
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
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矛盾,互不相让,便写信给他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没想到他回了一份家书劝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来信后很受教育,立即把墙后退三尺。邻居一看,颇受感动——很惭愧,也主动后退三尺。
传说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传说三: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传说四: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传说五:
明朝郭朴说。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六: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七: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八: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九: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传说十: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康熙年间礼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典故为: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得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扩展资料:
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这么大的官员却不与民争利,放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这足以说明张英的心胸宽广,让人佩服,不愧为儒家门下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包容之心,宽容大度,方能成人成已之美,方能与人为善,和睦邻里,广交朋友。先秦名士、秦朝宰相李斯就有一句名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要善于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容纳与自己不同身份的人,才能增加自己的厚重,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深度,有成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