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孔子对宰予很瞧不起,认为他无法教导.“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zd也”就是孔子骂宰予的.
而孔子对颜回非常欣赏,认为他非常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内.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是孔子对颜回的容评价.孔子对颜回的安贫乐道也非常欣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 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62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点评: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这段文字说的正是"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疏证》中引用《韩非子·显学篇》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之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孔子曾经骂弟子宰予是“朽木”“粪墙”,人们大都记得这句著名的骂语,却很少知道他老先生是骂空谈的。 此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人们往往会想,宰予这小子大白天睡懒觉固然不像话,但这能算多大的事儿呢?我们有些干部不是也开会听报告时打呼噜吗?孔子何至于如此痛骂?其实注释里讲明白了,“宰予能言而行不逮”。原来这个学生平日里喜欢夸夸其谈,行为却相差很远,而且屡教不改,孔子才愤恨之极地爆了粗口。孔子不愧为圣人,骂人也骂得绝。难道那些习惯于只空谈不实干,或者谈的是一套、干的却是另一套的人,不真好比朽木和粪土一样遭人厌弃吗? 孔子之所以这样愤怒,是因为他特别反对空谈,非常注重实干。我查了查《论语》,里面居然有二十多条讲到这个问题。 最著名的是《论语里仁第四》里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君子要言谈木讷而干事敏捷,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这是君子的标准风范。孔子为了强调“行”的极端重要性,他甚至认为君子言谈不是一般的“木讷”,简直要要木讷到“似不能言”的程度,其最高境界是无言而重行。他深沉地对弟子们说:“予欲无言”。他仰首凝望着天空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反对空谈,注重实干,是把它提到“仁”的理论高度来认识的。《论语,子路第十三》里说:“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而在《颜渊第十二》里还记载说:“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訒,言语迟钝)。司马牛搞不懂,又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难道言语迟钝,这就算“仁”了吗?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仁”当然没这么容易,但是能夸夸其谈吗?孔子在这里实际上也讲清楚了,所谓“讷”和“訒”,不是要你讲话吞吞吐吐、当说不说,而是要谨言慎言,防止空谈。只要不尚空谈,注重实干,而且坚定不移,那就一定能接近理想目标! 孔子特别强调从政的人尤其不能只尚空谈,而要实干。学生子贡志在从政,想知道什么样的官儿是好官。《论语,为政第二》里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看孔子说得多好啊,怎么知道他是好官儿呢?先兑现了他说的话再相信他! 孔子认为要养成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作风虽然不容易,但也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5是必须做到的。《宪问第十四》里说:“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怍,惭愧)然而君子是必须以此为耻的。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君子要以言过其行为耻。在孔子看来这种君子风范也要从学习做人抓起《论语,学而第一》里记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建议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把这话当座右铭,有道而正焉,有道而正焉啊! 孔子认为空谈可恶,而巧言令色就尤为可耻。《论语,公冶长》里说:“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最有意思的是,一部论语里竟然重复提到“巧言令色,鲜仁矣”。在《学而第一》里提到,在《阳货第十七》里又重提了一次。笔者曹宗国想,孔子的学生为什么这样重复记载,后来的编者也不删减呢?大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可恶而又不绝种吧! 孔子不但反对空谈,注重实干,而且就凭这一条来取人。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但也“不以人废言”)。最有意思的是《论语,先进第十一》里还记载了一件值得现在文史作者们大写特写的伟人轶事:“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这故事是讲,《诗经》大雅拟之篇里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言也”。学生南容每天要把这几句话重复背诵三遍,孔子由此认为这个学生深深的懂得空谈的危害,将来肯定大有出息,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认他做了侄女婿。你看,和宰予相比,一个被骂得狗血淋头,一个被喜欢得抱在怀里,一憎一爱,孔夫子的态度何其鲜明。孔子这样看人,也值得今天的组织部门选拔考察干部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