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地缘上。
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欧洲是一个开放性结构。
中国造一道长城就可以抵御游牧民族;而欧洲缺少这样的地形。
中国海岸线平直,周围除了日本,也没有强敌。
欧洲海岸破碎,任何地方都可以登录。
地理差异的结果就是,在中国,人民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可以调动国家的资源和军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9事力量,将兵力投入到北部防线,抵御外族的入侵。
欧洲因为地理的因素,即便有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也很难面对强大的外族。衰落的罗马帝国尚能抵抗北部森林中的野蛮人,而一旦更可怕的战争疯子跨越中亚草原而来,就只有束手待毙的份了。
2、水源。
文明必然发源于水源,中国古代文明,就是依靠长江大河而来。这两条水,并行,而且相隔不远。
欧洲的河流分散,不利于民族聚集。
3、文字
中国文字几千年没有变化,诗经,你看起来也算朗朗上口。但是欧洲文字荷兰人跟德国人同源,几百年间就彻底分成两个民族、两种语言。
4、民族
中国只有1个民族,欧洲就太多了,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就三分天下了,再加上凯尔特人、希腊人、马札尔人、保加尔人。
日耳曼人也更是细分为了: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底人。
5、制度
封建制度是比较落后的制度,中国从2000年前就大一统,而且衍生出大杀器“科举”“文官”制度。由于有着这一批懂得统治和管理之术,又对道德有着极高标准(至少从理论上而言)的文官阶级,可以保证皇权的高度稳定性。
6、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一个文明,就是中国和中华文明。甚至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中原。自然大一统深入人心。
而欧洲,文明太多。
希腊算文明了吧!不说虚空中的大西洲,希腊东面有个更加文明的古埃及。
罗马算文明了吧,不算埃及,下面还有打都打死不的迦太基。
所以,欧洲人自古以来可以接受“你我两国是平等的”这种想法。认为两国可以容忍对方,就没有必要统一。勉强统一在欧洲人看来,不太和谐,所以才可以接受长期分裂。中国反而觉得越统一越和谐,和这个“天下”观念非常有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决定了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同化作用。
时代变迁,朝代变换都是正常的事情,这都是正常的历史规律,可是为什么我中国经过了分分合合以后,仍然还可以重新的站起来,而西方大国却不可以呢?
1、就是中国国土广阔,资源丰富。西方那些帝国虽然在巅峰时期国土辽阔,但一旦衰败,那些国土就会彻底瓦解。如果想要再次复兴,就得重新统一疆域。而中国不同,从秦朝以来,中国的疆域面积就基本上奠定了,不管历史怎么变化,版图都不会有大的变动。
领土完整性虽然在后来的中国是落魄的,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强大的帝国,他们都是影响全世界的朝代,比如:秦、汉、唐、元、明甚至清朝都是。这个时候的中国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所以即便是经历挫折,中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也是会再次崛起的。
2、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一直发展到如今,也没有被中国人民所抛弃,传统思想也一直根植于人民心中。对于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是因此,中华文明的精华一直传承着,这也数是千年以来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6数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
3、就是中国人民的勤奋。中国文化一直讲究勤能补拙,在中国人看来,勤奋比天分要重要得多。因此,即便在国家一贫如洗,百废俱兴的时候,中国人民都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国家。在新中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当滞后。不到短短100年的时间,经济发展就有了如今的规模,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奋进精神。
历史上佛道教之间、佛道教内部都存在激烈的冲突,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平息,在知乎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两教中武装的教派现在没有,但历史上可不少,从东晋开始打着佛教旗号造反的事件屡有发生,只是知名度都不如道教的张角、孙恩。这些反贼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大家也都学乖了,打嘴仗可以,别动刀动枪。国外某些极端教派都无法消灭对方,更何况中国这些打嘴仗的?时间一长,自然出现统一的思潮。
不过,这种思潮的萌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就产生了。当时的佛教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许多方面刻意与主流思想看齐,比如最初的名称是“浮屠道”,浮屠就是佛陀的另一音译,加个道字,民众容易接受。汉代时佛教依附黄老神仙方术,魏晋时借助玄学阐述佛理。后世站稳脚跟,渐渐摆脱依附,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是许多用词是改不了的,有些人会奇怪为啥佛教也经常用“出家修道”、“修行成道”等词语呢?这个道字并不是道教的意思,要换也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词汇。说到这里要多扯几句,了解佛教时,不能光看名词,还要多查查其含义。佛教中一些名词,与普通人的理解不一样。比如经常见到佛教徒说自己是无神论,这种无神,指的是“不存在无所不能的神”,也就是“存在上帝耶和华等神,但是神的能力、寿命都是有限的,都不出轮回”。再如佛教中的龙,是指大蛇,音译为那迦。这与西方龙、远古时代恐龙一样,都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还有佛经中提到的仙,也是古印度的一些方士。这些有意无意的错误名词,都证明佛教一直在试图与中华文化相结合。
佛教徒们对道教的尊重实质上是从众生平等的角度,对所有众生的尊重,对一切善法的赞叹。但是如果你问对方谁高谁低,那外道之类不太好听的词汇蹦出来了。纵然有些修养比较高的信徒只说好听的话,但是在他们心里,仍然坚持唯有佛教中的四圣才能直超彼岸,臻达圆满的境界。道教神明、祖师想达到同样的境界?可以,唯一的途径就是皈依和学习佛法。所以,在佛教而言,所谓的三教合一,其实是“众生皆佛”的延伸。僧人可以拜任何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3对象,包括其他宗教的圣贤、神明,因为他们不是在拜外界,而是拜自己。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达摩大师破相论》)。
道教中也有思想开放、心胸开阔的信徒,谨尊太上道祖“上善若水”、“不争”等教诲,不排斥道教以外的智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根源,愚以为是《道德经》中揭示的有无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学道之士,不能光盯着事物之间的差异看,还要领悟对立背后的协调与统一。
民众和统治者都拿宗教作为工具。前者谁对自己有利就拜谁,求子找送子观音,求财找五路财神,求功名智慧找文昌帝君,也有找文殊菩萨这位七佛之师。后者扶植和打压宗教都出于政治需要,比如李唐为稳固皇权声称是老子李耳后裔,奉道教为国教,武则天称帝后也有样学样,声称武姓出自姬姓,自己是周武王姬发后代,改国号为周,但是周武王与宗教无关怎么办?她选择拉拢佛教,授意僧人法明献上一部经,经中释迦牟尼预言一位天女在东方登基作皇帝。可惜中国的宗教不能凌驾皇权之上,道教无法保李唐长治久安,佛教也无法助武周躲过神龙革命、中宗复辟。
儒家其实并不能算作宗教,与佛道并称三教是称呼的简化。儒与道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思想,重合处非常多,与佛教融汇贯通,也不意外。
同归同,异归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