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生平简介
朱耷,八大山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4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作品特色
朱耷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作《孔雀图》时,已是65岁高龄,据明朝灭亡已有46年。46年光景,八大山人仍能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卖主求荣的嗤之以鼻,实在难能可贵。
含义
朱耷的《孔雀图》可谓最典型的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辛辣讽刺的国画精品。画面上有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里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孔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素材,但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有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
所引用典故
诗中“三耳”的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是: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画中孔雀只有三眼花翎,用来影射那些只晓得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
“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地讽刺奴才的。当年康熙下江南巡行之时,这些官员纷纷来接驾,本来皇帝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时便早早赶在那里等着皇帝的到来。
八大山人在画上的题诗是理解这幅作品的关键。诗云:“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孔雀”,“名花雨竹屏”这些确是宋荦家的东西,所以,作品讽刺的对象是宋荦无疑。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诗是描写“孔雀”、“名花”、“雨竹”三架屏风,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但仍可备之一格:第二句的“竹梢”是指竹子的顶端,同时暗指没有枝节的竹叶。强半的意思是多半,是说屏风上的竹叶占去了画面的多半,而这些叶子都是用墨画成的。第三句中的“三耳”在许多历史典籍与佛家内典中都有过多种多样的解释,而以如下两种较为公认:一是源于《孔丛子·公孙龙》(公孙龙,孔子弟子,当时著名的辩论家,以“白马非马”的辩题驰誉于诸侯。)中“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的典故。臧,指的是奴仆,《方言》第三:“臧,奴婢贱称也,荆、准、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臧三耳”可以理解为奴才要随时随地听候主人的吩咐,所以恨不得长出三只耳朵才好,这样在为主子效力时才能讨得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3主子的开心,这是对那种奴颜婢膝的小人嘴脸入木三分地刻画。但是,在八大山人的这首诗中并没有“臧”字出现,而《孔丛子》之类史籍中谈到的许多言论又多是先秦诡辩家的辩论主题。关于“臧三耳”,在学术界几乎成为了一个研究的课题,把八大山人诗中的“三耳”理解成“臧三耳”是可以的,但是否准确还有待研究。谢稚柳在《朱耷》一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对这种观点有过介绍。
见载: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24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61页。美国耶鲁大学八大山人《荷园主人--八大山人及其艺术》5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34页。
纰缪:周士心第二句作"两竹屏"。王方宇作"竹稍强半"。郭味渠、华晋在香港
文苑书屋1979年版《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中释第二句作"两竹屏",释第四句最后二字为"三更"。
-----------
(1)孔雀:诗人诗中的"孔雀"有三指。一、指自绘作品中所绘孔雀。二、又指诗中所讽刺的对象时任江西巡抚宋荦家中养的二之雏孔雀。三、即暗喻宋荦为官所佩带的孔雀"花翎"。清代高级官员帽子后亦用孔雀尾巴做成,表示官员等级的"花翎"。据清王奕庚《管见所及》载:"本朝(清)花翎之制,分三眼,双眼,单眼,眼愈多愈贵。""外省驻防将军,例戴花翎。山东、山西、江西、河南、安徽五省巡抚,因兼提督,例有花翎。"由此可见,当为暗喻宋荦无疑。名花:亦指宋荦家中的名花画屏。雨竹:诗人所用排比,指雨竹屏。诗人在此说了三扇屏风,即孔雀一屏,名花一屏,雨竹一屏。据考实,宋荦在江西任内衙府内确有"竹屏"设置。有学者认为此"雨竹"即"泪竹",不确,当是望文生义。屏:指屏风画,因屏风可折叠,故一扇为一屏。
(2)竹梢强半:竹梢,竹子的顶端。强半,指竹叶子占去了画面的一半强。画竹以叶为主,风势、雨势,均都是通过竹梢的叶子来体现,因此,诗人便说竹梢的叶子占去了画面的一半强。"强半"辞法,古人多用如陆放翁《剑南集》:"……万事从初聊复尔,百年强半欲何之?"墨生成:指画面上的竹子是用墨画成的。古人画竹除用墨外,多有用朱砂画,诗人亦常画有朱竹。
(3)如何了得: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如何得了,怎么可以,此为戏谑的语调。论:评论,议论。三耳:出《孔丛子·臧三耳》,公孙龙与子高的一段有趣的辩论。臧,臧获指奴才。至五代宋初幽默大画家郭忠恕又加以运用。据《类说》引《隐斋闲览》载:宋国子博士与国子司业聂崇义互相嘲谑,郭因聂姓从三耳,便说:"近贵全为聩,攀龙祗作聋,虽然一个耳,其奈不成聪。"意指聂崇义攀附朝贵,虽然有三只耳朵,但却听不见--是个聋子,三耳指奴才。因为奴才要对主子奉承拍马,其耳朵也就特别灵敏,所以说奴才有三只耳朵。另有一说"三耳"出自《搜神记》,张审通非常聪俊,后额上生一耳,称"三耳秀才"。"三耳"意似"九头鸟",诡诈狠毒令人生畏惧。
(4)恰是逢春:恰是,正是。恰恰正好是。逢春,诗人款识中题"庚午春",故有"恰是逢春"一说。坐二更:二更,更读jing,指晚更夫报时的更号,有初更,二更,三更……之分,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清晨四点。此句从画面上说是指一公一母的孔雀正逢春(有发情的暗喻)在坐二更,但此处作者显而易见的又暗喻指清代官员(宋荦),在二更时就坐在宫门口等候上朝的讽刺。
说明:
这是一首被理论界证实为诗人与讽刺当时江西巡抚宋荦的诗,亦是诗人与宋荦交恶的重要凭证。宋荦,字漫堂,又号牧仲(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42注2),是清初有名的显宦,诗人、鉴赏家、收藏家,亦是能作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属和简逸山水画允文允武的风雅人物。宋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四月至康熙三十年(1692)壬申七月在江西任巡抚四年。在这四年内,宋荦先后在其诗集《西陂类稿》中,写有《孔雀诗》、《孔雀联句》、《同儿至联句后戏成一绝》、《送刘山蔚归里·四首之一》、《竹屏》诗五首。这些诗韵都写于康熙二十八年已巳的冬天和次年庚午的春天,这个时间,正是宋荦在南昌任内的几年。而在这些年内,宋荦衙府确曾养有二只非尾翎能开屏的雏孔雀,并曾意欲为这两只孔雀作画。府内亦确有竹屏的设置。(详见台湾《中央日报》1975年1月7日至8日副刊李叶霜文《八大山人孔雀图的秘辛》和《中央日报》1975年1月29日读者叶叶署名"庄练"的《关于'孔雀图秘辛'》二文)。通过这些考证,充分地说明了八大山人这幅画,这首诗是讽刺宋荦无疑。
诗的前阙指宋荦家中的屏风内容:孔雀一扇,名花一扇,竹屏一扇。而重点介绍了竹屏所画的竹叶子占去画面的一半强,因竹有朱竹默墨竹之分,故而诗人说这扇竹屏是用墨画成的。诗的后两句便是诗人为讽刺所发的议论:怎么了得我在此议论奴才的事情?!"如何了得"四字的运用,使我们从字里行间窥探出诗人在写这几字时的那种狡黠手法和眼神。第四句中"恰是逢春"四字除与上句"如何了得"相对应外,更重要的是诗人有推诿其讽刺、滑稽手法的因素在其中。暗含着:正是他(奴才)有着坐二更(候朝)的奴性,我才有此一说呢!(有不能怪我来讽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