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一: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
1.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2. 【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 【示例】: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7a64e4b893e5b19e334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二:三番五次[ sān fān wǔ cì ]
1. 【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
2. 【出自】: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3. 【示例】:离毕业分配还有几个月,他就~地诉说困难,请求领导照顾。
三:三姑六婆[ sān gū liù pó ]
1. 【解释】: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2. 【出自】: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3. 【示例】:吾闻贵地有~,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四:三五成群[ sān wǔ chéng qún ]
1. 【解释】: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2. 【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3. 【示例】: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把他嘲笑戏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
五: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
1.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2. 【出自】: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3.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三字在开头的成语有:
一、三头六臂 [ sān tóu liù bì ]
1. 【解释】: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2.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3. 【示例】:吕636f7079e799bee5baa6366岳在金眼驼上,现出~,大显神通。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
二、三三两两 [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
1. 【解释】: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2. 【出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词:“袖手旁观初未说,两两三三而已。”
3. 【示例】: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散在街上。 ◎《闻一多全集·年谱》
三、三顾茅庐 [ sān gù máo lú ]
1.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四、三人为众 [ sān rén wèi zhòng ]
1. 【解释】: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2. 【出自】:《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人多
五、三山五岳 [ sān shān wǔ yuè ]
1. 【解释】: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2. 【出自】: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3. 【示例】:~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茅盾《我们这文坛》
三心二意
三山五岳
三番五次
三教九流
三令五申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长两短
三日打鱼,两日晒复网
三寸不烂之舌
三一制三十一
三五成群
三思而后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岔路口
三足鼎立
三民主义
三句不离本行
三座大山
三大差别
三生有幸
三言两语
三宫六院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天两头百
三三两两
三姑六婆
三跪九叩
三从四德
三妻四妾度
三拳不敌四手
三级跳远
三头六臂
三朝元老
三下五除二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角恋爱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省吾身
三期贤佞
三尖两刃刀
三病难治
三人成市虎
三尺焦桐
三尺之木
三日新妇
三才问秘盘
三年不窥园
三头恶龙
三长善月
三绝韦编
三头不辨两
三抓两挠
三十六洞天
三占从二
三步一岗
三姓答家奴
三公有疾
三夫之对
三衅三沐
三豕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