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公冶长(前519-前470),孔子学生。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孔子的女婿。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百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度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专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属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是这样的,你这个问题我这样回答,如果楼主觉得可以,求采纳
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来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
孔子的女儿是公冶长的妻子 由于史无明文,对于孔子的女儿我们已无从知晓。
也就是说,没人知道孔子的女儿的名字公冶长(gōnɡ yě cháng)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源。
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百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
公冶长婚后,生了度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赏识。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7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孔子为什么把侄女嫁给南宫适,文中看来仅仅是凭借南宫适“三复白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孔子凭借南宫适的言行就断定南宫适的人品,并把侄女嫁给南宫适。
一种情况,孔子有一双洞察秋copy毫的慧眼,从其喜好感知百其谨慎言行的高贵品质,这是自信,也是大智大慧。
另一种情况,孔子对南宫适观察已久,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嘛,平日里了解很正常。但为什么这一次就决定把侄女嫁给他呢?应该是心理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次是量变后的下定决心。
还有一种情况,孔子有点私心,不是自己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女儿,乱点一下鸳鸯谱,成就一桩好事也是阴德使度然。当然这种猜测有些狭隘。问题是《论语》为啥要把这段故事记录下来?
我想这应该是解读这个典故的关键知!是为了作为一个典型事例来教育后人,告诉他们怎样去得到别人的好感?还是如何讨的一房媳妇的泡妞秘籍呢?
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非常重要,但如果品德被应用为一种智慧,或者一种狡道黠,其结果是不是成就了复杂的人性呢?
唉,人性本来就很复杂,胡乱猜测又有啥用!读经典学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提高修养,如此胡思狂想,实在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