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
1、《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2、《春秋公羊传》
又名《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3、《春秋榖梁传》
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榖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
扩展资料:
《春秋榖梁传》史学价值
《榖梁传》解释《春秋》的用辞和文法,体现出一种准确、凝炼的文风。在史实记载上,《谷梁传》远不及《左传》丰富,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情况的宝贵史料。其他可与《左传》相补充的e68a847a64336史实还有不少,
《榖梁传》对于史学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榖梁传》指出史家应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自己的著作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三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榖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公羊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据说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到这个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32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代史家梁启超推崇《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春秋公羊传》乃儒家经典之一,旧题公羊寿撰。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汉儒总结其有“三科九旨”之说,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公羊传》训释《春秋》,颇多牵强附会之处,当代学者杨伯峻甚至称它“不是空话,便是怪话”。不过由于《公羊传》中所表述的“大同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公羊学屡兴不绝。
《春秋谷梁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旧题谷梁赤撰,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谷梁传》比《公羊传》晚出,属今文经学,其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只有少量叙事,间或有长篇对话。可能由于师传不同,《谷梁传》所释之大义与《公羊传》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经文为己所用上,二者倒是不谋而合。
满意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