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东汉末年,汉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0室垂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北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丞相曹操,西有少年统业的继承者孙权,而刘备一介布衣,靠着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名头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
虽然相比较而言,刘备的个人实力略微逊色,但他的身边有料事如神的孔明先生,在军事战略上,刘备就占了很大优势。
除此之外武将方面,刘备的麾下有五虎大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这几个人的名字可都是如雷贯耳,在不乏文臣武将的三国之中,他们的实力也是一等一的。那么为什么,刘备还是只能分得这天下小小的一杯羹呢?
这就要我们抛弃在《三国演义》中形成的固有思想,正是因为刘备打着自己是汉室正统的旗帜,作者罗贯中对刘备方当然是溢美之词颇多,而将“乱臣贼子”的曹操塑造成了奸诈的小人。这就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定势,所以让我们客观的分析下刘备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为何只能三分天下,而不能一统天下?
在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地理条件是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首先从地理方面来分析,曹魏地处中原,临近文明发源地黄河;吴国占据富庶的江南,还有天险长江相傍;而蜀国却居于闭塞的四川内陆。在三国时期,正处于经济中心南移的初期,北方中原地区仍然是最发达的地方,江南也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势头正旺,反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的蜀汉,怎么也占不了优势,文化经济都没有当时的魏国和吴国强大。
第二,虽然蜀国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求贤若渴的曹操也有和诸葛亮旗鼓相当的司马懿、贾诩等,吴国有鲁肃、周瑜、陆逊等,虽然他们的名气合起来都没有诸葛亮大,但实力也不容小觑,并且诸葛亮的名气在《三国演义》中多多少少都被神化了,所以,其他两国谋士的实力也丝毫不输蜀国。
第三,武力值方面。魏国的五子良将比起蜀国的五虎上将在武力值上相差不大。吴国的武将太史慈、黄盖、周泰也是武力超群。
总体来说,蜀国因为不利的地理位置已经输掉了优势,并且刘备“复兴汉室”的口号在那个战火纷乱、汉室垂危的时代已经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所谋划的种种战略并没有得以很好地实施,在诸葛亮死去后,后主刘禅无能,但最终还是因为用兵过多而败掉了蜀国。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国力。
魏国的国力最强,强到蜀国的数倍!
楼上已经有人做出了比较,我就不复制粘贴了。但补充几点:
1、兵力。
魏灭蜀的时候,魏出动了20万大军。除此之外,还有防守东吴、守卫京城、镇驻各地的军队,你想想魏有多少兵马?
而蜀国呢?只有10万兵。其中还有2万在南蛮驻扎,没敢调动,一直到灭国也没敢动,所以蜀国其实只有8万。
20万对8万。
而局部就更差距大了。
蜀的门户的阳平关,在那里有2万蜀军,而魏军由钟会统领10万,诸葛绪后来和钟会合兵,加起来有17万!(还有3万由邓艾统领,偷渡阴平小道去了)
在阳平关局部,兵力居然是17:2!
2、粮草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足够的粮草,神马都是浮云。
蜀有多少粮草?
这么说吧,蜀国被灭时,交出了国册,其中统计了政府粮仓的库存数,全国的官员不吃不喝,只运给士兵吃,也仅够10万大军吃不到一个月。。。。。
而魏此时有多少粮草呢?
仅凉州一带,就足够20万大军吃上几年了。更何况还有中原地区源源不断运来支援。
我们都知道诸葛斩马谡,因为马谡丢街亭。
街亭重要,这一丢,诸葛亮只能撤军。
街亭为什么重要?重要在哪?
因为蜀国粮草少,只求速战,不敢持久战。而魏国粮草多,持久战必胜蜀。
魏国运粮的要道就是街亭。明白了吧。
你看诸葛亮哪一次北伐不是因为粮草问题而头疼的?
你看司马懿阻挡诸葛亮北伐,其实方针特简单,就是持久战,跟你耗粮草。
粮草啊粮草,古代战争第一重要!
3、人口
有人说了,国力不行,那就努力发展几年,搞搞经济建设,等强大了以后再去伐魏灭吴,一统天下。
开玩笑啊~~~~~
凭什么发展经济?根本条件还是人口!
东汉人口5000万,三国时期还剩700多万。
大量土地荒废,无人种植。
在这乱世,想称霸,就必须有强大军队。有强大军队就必须有足够粮草。有足够粮草就必须有人去种植。要人口啊!要农民!
蜀国有多少人?90多万。
魏国呢?400万多,鼎盛时期近500万。三国时期总共才700多万,魏就占了接近三分之二。
蜀那90多万就别提了。
就这点人,你拿什么发展经济?关键是,你发展,人家魏也发展,而且人家发展的更快。
总之就是一句话,魏远远强于蜀,N倍以上!
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的因素重要,谋士、将领的水平就是胜负关键。
但如果国力相差过大,神马都是浮云。
卧龙凤雏又能如何?就是项羽再生,成吉思汉穿越,姜子牙复活,也无法扭转的。
二、人员
1、将领谋士
魏国强将如运,司马懿在晚年的时候更是无敌于天下,走哪灭哪,完全就是个无敌。新一636f70797a64365辈的强将也有很多。比如邓艾、钟会、杜预、羊牯等等,随便拿出哪一个,都可以跟关羽张辽他们一个档次的。
而蜀国呢?早期上将老的老,死的死,剩下的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后期甚至没有一个象样的将领和谋士。
仅仅有一个姜维,却连一个邓艾都打不过(邓艾完克姜维,堪称天敌啊!),更何况是钟会、邓艾、诸葛绪的三路大军来灭蜀!
顺便补充一下:
历史没有五虎上将,这也是小说编的。
而且也不能算是“超群”,能和关羽他们站在同一档次的,魏国和吴国这样的人才也不少。
2、君主
看人家魏和晋。
曹操、曹丕、曹睿,英明!好领导!
后面司马氏掌握大权,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是好样的。
再看蜀国。
先是刘备,只在位2年,说实话,还不怎么英明!
他修造从成都到白水关的百里长亭,只为享乐。要知道百姓刚刚经历了战火,正需要修养生息的时候啊。而且与此同时,关羽在荆州苦战,眼看就要完了。
他带兵伐吴,导致大败!本来国力就不强,这下彻底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再也没有兴盛起来。
之后是阿斗,这个傻儿子。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别提了。
怎么跟人家魏比?
顺便说一下,吴国情况也不妙。
孙权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糊涂,简直是荒唐。
孙权之后的皇帝更荒唐。
三、小说YY
什么“得一可安天下”,那都是小说家之言,YY而已。
怎么能把小说当历史来看呢?
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看小说就是看个热闹,别当历史。
他就是写“原子弹和氢弹,得一可安天下”,又能怎么样?
小说嘛~~~~
《三国演义》中,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都是顶尖谋士,“得其一可得天下”,那么为什么刘备同时得到了他们两个人,最终还是没能统一天下呢?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篇《隆中对》已定天下三分,其战略思想和眼光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诸葛亮在具体实施方面略有欠缺,在具体指挥战役时,也太过保守,比如祁山之战。
而庞统则是一个战术大师,在指挥战役和执行力方面都是一流的,只可惜他死得太早,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才能,否则,他的能力和诸葛亮可以互补,刘备也不至于那么惨。
诸葛亮刚投奔刘备时,刘备曾说636f70797a686964616f365过他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两人如胶似漆,可到后来,诸葛亮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显露出自己的实力之后,所谓功高震主,刘备就开始对他有所提防了。
因此,后期刘备对诸葛亮是渐渐疏远的,对诸葛亮的很多意见也有所保留,比如他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就最终成为败亡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刘备得到这二人的时机也不太好。当时,曹魏已占天下之七分,帐下谋臣虎将如云,孙权也雄踞江东,手下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谋略虽然重要,但硬实力更重要,刘备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想要统一天下,本来就有非常大的难度。
最重要的是,蜀汉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政策指导进行,关羽私自伐魏,导致战略要地荆州丢失,刘备又为了报仇发动夷陵之战,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这也是诸葛亮无法控制的。
法正、关羽死后,蜀汉开始走向下坡路,而等到刘巴和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是独木难支,最终也累死了。
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但刘来备两者兼具,还有三国时期实力超群的五虎上将。为什么就不能统一天下呢?问题是,刘备是个贤君,而不是明君。曹操在为关羽摆陵祭坟时说:“云长啊,你英雄盖世,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为什么你源死那么早呢?因为你跟得不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好主子,惜哉、叹哉!”……言归正传,要不是刘备假仁假义的不肯进川,凤雏庞统也不用以死抵川予刘备称王,。然后是孔明,刘备不听孔明进谏,执意急于给关羽报仇而全力去进攻东吴,遭到陆逊火攻连绵八知百里,烧得没日没夜,将士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如果当初刘备听孔明的话,三分天下怎么也得持续多两三十年,一统天下还说不定道,但问题是有个阿斗,只是致命的提前灭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