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十四日为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百。
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称为‘望’日度。
古代将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专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对于月份日期的叫法古代也与现在不同,某年某月某日是现今世界阳历的通用叫法,不过在古时,是按干支来区别岁月的, 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后面不跟“日”字,如阴历一月二日叫做“属正月初二”。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
既望指的是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十四日: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来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自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百”。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度”、“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