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三人成虎文言文单个字解释-三人成虎的注释

三人成虎文言文单个字解释-三人成虎的注释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 三人成虎_成语解释

  •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1. 三人成虎有失公允,道听为虚,眼见为实。

  2. 三人成虎虽是无中生有,却可以使一个人的清誉毁于一旦。

  3. 在网络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发一些虚假贴子,但是三人成虎,当许多网站都转载的时候,很多人都相信了。

  4. 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zd成真的了。

  5. 埃里克的宣扬无非是唆使外人不断朝欧拉身上泼脏水,三人成虎,在这一事件中被打落神坛的欧拉祭祀顿时被人编排进各种绯色新闻里。

  6. 尽管这些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但三人成虎,我们也不得不有所防备。

  7. 这是三人成虎的事,必须辨明真相,以免以讹传讹。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34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答:三人成虎,五人成章,下一句是:(众口铄金,积销毁骨。)

注释:三人成虎原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於死地。

《战国策·三人成虎》原文+译文赏析
庞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夫6市之无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8大梁9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11。”于是辞行12,而谗言13先至。

后太子罢质14,果不得见15。

一 作者简介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史料的汇编,作者已不可知,大抵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西汉刘向曾加以整理,书名也是他取的。《战国策》分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内容主要记录了当时策士、谋臣的外交活动和有关的谋略和言论,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之其他史书,它的文学性较强,长于记事,夸张渲染,生动活泼;说辞特别善用通俗的比喻和寓言故事,铺陈事理,语言艺术极高,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所记略同。

二 背景资料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有时互相攻伐,有时又会因e69da5e887aa7a64334彼此有共同的利益而互相结盟。因为大家都不大信任对方,为了使双方能真正遵守信约,结约的两国通常会将皇族中人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有一次,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 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 (一作庞恭)。临行前庞 到魏王面前说了一番话,“三人成虎”就是他说的一个寓言故事。

三 注释

1. 质:○粤[置],[dzi3];○汉[zhi]。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粤[韩丹], ;○汉[handān]。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6. 夫:○粤[符],[fu4];○汉[fu]。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7.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8. 去:离开。
9.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0. 察:详审,辨别是非。
11.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2.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3.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4.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5. 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四 赏析重点

“三人成虎”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漏洞百出的谎话,一旦多次重复,就会被人相信。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独立思考,不能因为传说的人多就信以为真。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本节文字主要通过对话刻划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写出他对谎言态度的逐渐动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缺乏主见、昏庸无能的君王形象勾画了出来。庞 那一番说话,亦甚有战国时期人物的特色。当时的贵族大臣,已经不似两周时期的公卿那样温文尔雅,他们说话很多都是直言不讳。庞 直接说出他的处境,背后议论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谗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说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这样的昏君,结果庞 的忧虑终成事实。庞 的话,将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非常富真实感。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涂说,否则“三人成虎”,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我的真朋友》中邓伦与朱一龙的演技谁更胜一筹? 《我的真朋友》里即使演技派邓伦与朱一龙在,为什么都带不起来b... 我的真朋友什么时候播? 电视剧《我的真朋友》这部剧拍的怎么样? 火怎么组成四字词语 什么什么中烧的四字词语 “烧”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烤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何以笙箫默插曲中有唱飘雪的是冬天的这歌名是什么 求何以笙箫默插曲高姗《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的歌... 何以笙箫默中插曲歌词有春夏秋冬的歌名是什么? 何以笙箫默第五集插曲 歌词是 我知道我很淡定不知怎么睡不着了 能与“集”“会”“合”“拢”组成的词语的字是什么? 东和然能组成什么成语有哪些 带有“拢"的成语 “拢”字能组成哪些词语? 解释成语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文言文单个字解释 三人成虎的文言文翻译 三人成虎字词的意思 披靡和所向披靡的靡读音一样吗 所向披靡的靡字读音 所向披靡的“靡”字怎么读? 所向披靡中靡的读音是... 想自己在家练毛笔书法 需要准备和注意什么? 初学毛笔字 临摹谁的字帖? 初学者 毛笔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字帖? 初学书法者得怎样开始 宿开头的成语有什么 宿字开头的成语 宿的组词有哪些成语 带宿的成语有哪些 古代月初、月中、月末称什么 古代正月十五叫望 正月十四叫什么 望日,到底是每月十五还是十六? 在古文中,"既望"是什么意思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指的是哪个国家 礼仪之邦指的是什么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哪个地方 礼仪之邦指的是那些国家? 形容拳头十分的硬的词 形容老师的什么头的词语 用什么词语形容拳头 代表拳头的词语 成语填空委()连()是哪两个字? 形容快感的词语有哪些? 成语填空后两个字是出发 成语填空什么的早晨 成语什么新什么什么成语 什么日什么新的成语 日新什么什么是一个成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