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曾有人告诉我一个发生在巴黎的真实故事。一个年轻的高中女孩从小乖巧听话,是父母师长心中的好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一位男孩,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从小在缺乏爱和关怀的环境下长大。他脾气火爆到处惹事生非,个性冲动的他,在学校里常因小事就对同学暴力相向,最后终於被学校开除。
女孩与他相恋之后,逐渐受他影响而与父母渐行渐远。男孩则因为逞凶斗狠的个性使得他无法谋得一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离开法国到国外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为了筹措旅费,男孩说服女孩以出卖肉体的方式赚钱,等存够钱二人一起出国重新开始。女孩被说服了,心想:只要二人能永远在一起,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女孩开始她的皮肉生涯,当她赚足旅费交给男友时,男孩却只买了自己的机票远走高飞。他告诉女孩,他已无法和她肮脏的身体相处。
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时有所闻的背叛故事。假设这个故事的发展是:二人一起出国开创新生活,而男孩却在他国另结新欢。这个为了爱可以抛弃父母、出卖肉体的女孩,为爱牺牲一切,当她知道男孩移情别恋时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这份爱是建立在贪着和占有的薄弱基础之上,那女孩的反应就会是勃然大怒而非诚心祝福。这也表示她所做的牺牲是为自己的贪念而非对方的快乐。这个结论很残忍,却是不争的事实。
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如果为了爱一个人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时,当对方找到另一个可以给他更多快乐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愤怒,甚至不惜两败俱伤呢?这样说并不是要给负心的人藉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声声说的「爱」是什么?
热恋中的男女总希望二人能永远不分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对方绑在身边,只要一分开就感到痛苦,会用尽各种方法追踪对方的行动。虽然嘴上说是关心,其实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望,当贪念愈来愈多、多到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而产生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一个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贪着就像是一种迷幻药,常有美丽的外表作装饰,当我们被以爱做掩护的贪着缠上时,就堕入五里雾中无法看清事实。热恋中的人很难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眼里看到的尽是对方优点,因为分不清爱和贪着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让对方完全属於自己,而结婚似乎就是满足这念头的唯一方法。婚后占有对方的贪念减少、激情慢慢消失,这时才会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对方的优点在此时完全消失不见,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抱怨对方与婚前判若两人。其实眼前的人并没改变,只不过当初并没有静下心来用理智判断而已。当生活中充斥着不满与抱怨,当初爱得你死我活的两人,最后可能落到对簿公堂终至分道扬镳的结局。
自己是个出家人,不曾品尝过爱情,但我也曾检视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别。记得到印度求学不久,我至亲的外婆过世。外婆以高寿往生,遗容安详,就佛法的观点,我应该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开心。因为从许多迹象来看,外婆应该会转生到一个好的来世。在生前年迈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聪目不明,身体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旧衣,在生活上带给她极大的不便。而今她终於可以换上新衣,而我不但没有给她祝福却伤心不已。
后来我冷静下来看外婆的辞世,才发现我伤心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关爱,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贪着那份关爱而产生,失去和外婆相处的种种,让我感到难过。当我分清楚自己伤心的原因时,我的悲痛很快地释放了。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爱情,不需要有爱的对象。人在这世界上必须有爱的对象,因为这是支持我们生存的力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7量,而是应视「爱」为一种尊重。也就是与某人相处时,所带来的种种美好回忆是来自於两人和谐的结果,所以快乐的一半功劳应归功於对方,加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快乐,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场是非常合理的。
与任何人相处时,如果对方脸上充满了愤恨或内心闷闷不乐,我们也无法自在地享受欢乐,他方与自方的安乐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的「爱」或是「希望他人快乐」的理念,实在是具体的理由,况且获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内心充满真爱的人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以我而言,我爱的对象是这世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以外的每一个人,因为要让别人得到快乐,我必须更努力,这对象是支持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侣成为支持你的力量,理智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冷静地分辨爱和贪着之间的差异,观察对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赖。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贪着的冲动超越理智,就无法看到对方的缺点,即使知道缺点,也可能因为过分执着而给予美丽的藉口,这往往是未来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观察到对方的缺点,而这个缺点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透过了解而产生的关系,将是未来稳定生活的力量,日后就不会因贪着、无法满足而痛苦了。
佛教教育人学会“放下”,从未教育人学“放弃”。
如何放下狭隘的个人情执?在下倒是有些自己的体会:
人生如梦,无论恶缘善缘,仿佛一定要拧在一起才肯罢休。想施的施,不肯受的不受,恩恩怨怨,没有出期。感情,是我们修道人最难放下的事情之一。我认为这个东西属于心识,自己认为实有,其实是一种幻觉,我对感情下的定义就象时间和空间一样都是人的意识心反应,不是本有的东西,有缘起,就有缘灭。无量劫来,作过我们父母夫妻的众生好比恒河沙,然而我们有几人能够记起?也许我的知见是错的,但却是真实。我向往一种如同清泉小溪水一样的感觉,彼此只有关怀与责任而没有痴迷的缠缚,那是一种默契,一种心心相印。不是我爱你爱得不浓烈,而是我不想让你变得更痛苦。人生本来无常,这已经是一种痛苦,我们又何必再增加一个呢。
愿读我的人能够理解,看着只是看着,你美丽的眼神;听着只是听着,你温柔的声音;感觉只是感觉,你起伏的心灵;我的心里不再多一份遐想。我不再去想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将来去哪里也是由现在所决定。既然生命存在于呼吸间,我只有感知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实实在在。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这个并不重要,甚至这个躯壳都是无所谓的东西,不感觉养一个臭皮囊没有意思么?好像心识的东西也是真的,有时候还会自欺欺人似地说些如理作意的话,存有一个意识心想修一个什么东西又走了弯路。无修无得无证的状态也是只有大福报的人才会有,没有扎实的根基,就别想什么高楼大厦。我是焦芽败种一个,几乎概念的东西全是误人的,当你越来越清朗的时候,能表现出的仿佛只是一种无语的精神,此时此刻所谓心识感情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缘起的载体。看到人们和曾经的自己抱着这个以为实有的空壳苦啊笑啊,发出无限的感慨,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时代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充分将人的六根演绎发挥到了极致。所谓的艺术有多少是在唤醒人性的回归,还是在蛊惑人性欲望的膨胀,更进一步说,又有多少人能觉悟到自己心灵的回归呢。
看破是因,放下是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增进我们智慧的不二法门。我常说的一句话:感情没有错,执着缺少因缘的感情是错误的,因为已经不在看自己内心的相续,而在偏执心求法攀缘。这个缘分该不该属于你,问问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了。一个缘分的成就,是共同促进的结果,绝对不是苛求,更不是勉强。
我是过来人,在这里说句心里话,感情的挫折,就象生活中的尘沙,等你吹去了它,你会发现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依然还在那里。
出家人不可以结婚,至于吃肉与否,一般汉传吃斋,藏传和南传可以吃三净肉。汉传的吃素不是戒律,而是当年梁武帝下诏约定成俗的。不放下爱情如何出家?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出家人已经将个人狭隘之爱化为众生同体大悲之爱。人生尚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4且在呼吸间,更何况爱情呢?出家也不是强求,非大丈夫不能行其事。
在家居士如果受持五戒之一不邪淫戒,除了夫妻之间外是不可以与任何众生发生性关系的,即便是正常夫妻。按照律仪所说,邪淫者,乃指非时非处非地(具体细节可以在网络搜索看到)。而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是绝对禁止行淫的。佛教修行一般从身语意三方面层层深入,可见严持戒律者,即便是自己产生了邪念而没有做,这也是犯戒,当即可省悟忏悔改过。如果等到邪念堆积成气候,也就难以控制了,就好比勒住一批烈马,当然是在马刚起步的时候最容易了。
佛法不坏世间法,只是对世间法的升华和超越,从而趋向无我的涅盘。所以说佛教并非泯灭人性,而是对人性的升华和超越,如果佛法仅仅停留在世俗谛的人性中打转儿,试问如何出离流转的轮回(生灭心)?然而排除往昔所缘的种子影响,从次第上说,先做好人,之后才有做神仙的可能(内心有所住的善,存有善相),更之后才有做神仙解脱的可能(内心无所住的善,对善不贪不离)。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佛法主张放下好像是贬义,这多出自误解使然,倒不如说佛教是出离人性或超越人性更能体现佛法的本意。也就是说学佛是不仅仅满足于做人,也不会满足于做神,我们不满足不等于我们没有做好或者说没有能力做好,而是我们有更高的解脱追求,在下理解这才是佛教的真谛。
无论是爱还是情,总是在生灭法中,自然也是诸行无常的结果。无我的慈悲才是对大爱的真正升华,暂且不论一般人能否真正做到,但是这种心灵的追求不可否认是超越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也可以感性的理解成佛心不是没有爱,而是“佛心大爱、无我之爱”。之所以有这种超越,是因为我们不仅仅满足一般人伦的有相之爱。
如何将生灭有相之爱导入寂灭的无相慈悲呢?只有佛法告诉了人类此时的解脱之路。------有限归无限,有住归无住;往来平常事,未曾有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