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真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宋金海上同盟合力攻辽,然后徽宗派他手下无所不能的童贯大王领兵,十五万宋军被约三百万北辽残军打得惨败,耶律大石和萧干差点活捉童贯,要不是种师道度力挽狂澜就是全灭的结局。第二次北伐较顺利,但种师道再度被排挤,刘延庆领兵,辽将郭药师率“怨军”投降(抱怨之军,天祚帝为了向女真报仇所内建的“精锐”,当然大概的确是辽朝末世比较能打的一支部队了),但又是抱着搞笑的“大国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被萧干再度击败,郭药师反水。宋朝容的虚弱完全暴露给了女真
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历史败笔就是联金灭辽,最后导致北宋灭亡。联金灭辽“海上之盟”这约定,是北宋末年与金国签订的所谓盟约,正是这个突发奇想的盟约,最后导致了北宋的更快灭亡。
什么是“海上之盟”呢?“海上之盟”是宋朝和金国议定的,联合夹击辽国的军事合作约定。说到这个“海上之盟”,不得不先说一下北宋历代皇帝的一个梦想,那就是梦想着将五代十国时期后后晋皇帝石敬瑭送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收复,包括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这是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失去这道屏障,游牧民族的铁骑随时南下,对中原王朝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燕云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梦想的故地,自石敬瑭割让给辽国后,收复燕云地区也成了后来历代皇帝的梦想,包括当时后周皇帝柴荣,也多次发动收复燕云地区的战争。到了北宋初,宋太祖有此设想,宋太宗亲自率军征伐,后来都无功而返,宋太宗自己还在北伐中中箭受伤,最终未能收复。
1004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8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的游说下亲征,与辽在澶州交锋,各有伤亡,北宋取得局部胜利,在战局有利于北宋的情况下,宋真宗与辽缔结了“澶渊之盟”,尽管“澶渊之盟”规定了北宋每年向辽纳贡,但从此宋朝与辽国开始友好,百余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争。
到了北宋末期,金国开始强盛,辽国开始衰落,宋徽宗在太尉童贯和宰相王黼的建议下,又一次次把收复燕云十六州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当时,金国正进攻辽国,北宋设法绕道渤海,与金国取得了联系,并于1120年签订了“海上之盟”,规定:北宋和金国联合夹击辽国,北宋军队负责攻取长城以南辽国的燕云地区,金国则负责进攻辽国长城以北地区,辽国灭亡后,燕云地区归北宋所有,北宋将原来给辽国的岁币转送于金国。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诱人的计划,却实在是一个亡国的陷阱。在北宋和金国的夹击下,辽国于1125年灭亡。而辽国一灭,北宋与金国就由只能海上联通变为陆路交界,金国现在又拥有贪婪的野心和强势的军队。所谓唇亡齿寒,辽国刚刚灭亡不久,金国就毫不犹豫地撕毁和约,分兵南下侵略北宋,仅仅两年后,北宋灭亡。
北宋末年
在辽奸马植“联金灭辽以复燕云”之策的影响下,宋徽宗最终在1120年与建国仅仅5年的金国签订了著名的《海上之盟》。
然而朝臣中却有不少大臣对这一破盟行为持反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4意见,如:
赵隆:隆武夫,岂敢干赏以败祖宗二百年之好?异时起衅,万死不足谢责。——《宋史 列传第一百零九》
刘延寿: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矧祖宗盟誓,一旦败之,恐有不测之变。——《三朝北盟会编》
洪中孚:臣游边久,熟知辽人情状,质直尚气义,少文华。因曩时辽主洪基用其相刘六福之言,大蠲燕云赋。辽虽弱,其民心不忘也。朝廷与辽人通好久,一旦欲与大金共覆灭之,於理安乎?臣恐灭辽之后,女真未易制也。——《新安文献志》
邓洵武:南北通好久矣!今信一叛虏之言,而欲败百年之盟,不可!——《三朝北盟会编》
多是以“破祖宗盟约”太过败人品为由反对伐辽,邓洵武更是力陈二十七条伐辽利弊,其中第一条就是“出师无名”。
在这些反对的臣子当中不乏功勋边将,然而都无法打动已经沉浸在“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光复祖宗旧地”的美梦中宋徽宗和童贯。
而实际上宋徽宗对这场仗是打还是不打还是十分犹豫的,多少也受到了这些反对话语的一些影响,还是暂缓了北伐的脚步。一来是担心女真人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辽国一旦搞定了女真就会回头收拾破盟的大宋;二来破百年之盟伐辽也的确有些不地道。
随后南方爆发了方腊起义,一时间宋徽宗和童贯都忙的焦头烂额,联金灭辽一事也暂且被放置。
而金国在阿骨打的带领下在这段时间内势如破竹,将耶律延禧撵得逃入夹山,并一度攻占了西京(山西大同):
三月,都统杲出青岭,宗翰出瓢岭,追辽主于鸳鸯泺。辽主奔西京。宗翰复追至白水泺,不及,获其货宝。己巳,至西京。壬申,西京降。希尹追辽主于乙室部,不及。——《金史 太祖本纪》
此时此刻,辽国的灭亡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宋徽宗和童贯对金国的战绩感到十分地羡慕,再加上边将上奏“燕民思内附。”“师到可不战而下。”,君臣二人不禁又起了伐辽的心思,并在当年开始筹备北伐。
不出所料,还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种师道:今日之事,譬如盗入邻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师出无名,事固无成;发纵之初,宜有所失。——《三朝北盟会编》
郑居中:燕蓟久陷胡虏,一旦得之,恐难守;况先朝与契丹有誓,不宜轻举。——《三朝北盟会编》
其中曾出使过辽国的李邈更是直言:
方腊小丑,一呼屠七州四十余县,竭数路之力而后能平之。殆天以此警公也,何可遽移之北乎?
并向童贯进言“阴佐契丹以图金人”,然而都没有受到重视。
最终宋徽宗命童贯以河北河东宣抚使勒兵十万,于1122年5月应金人之约,发兵攻辽,并下令“妄议此事者,必罚无赦”。
然而你以为宋徽宗和童贯是铁了心撕破脸面跟辽国大干一场了吗?
然而并没有,这两人一边想着光复祖宗一直想收回的燕云十六州,背盟伐辽;一边又想保留自己的颜面,不想让天下人耻笑他们弃盟滥杀,妄想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燕云。
乃至于童贯竟下令:
贯乃降旗榜,称奉圣旨,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吊民伐罪,出於不得巳而为之。如敢杀一人一骑,并从军法。——《三朝北盟会编》
并对名将种师道说:
童公曰:“已得圣训,不得擅杀北人。王师过界河,即箪食壶浆来迎,特藉公威名以治众耳。庙议已定,安可改易。”——《三朝北盟会编》
这么愚蠢的命令,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下吧?哪怕三岁小儿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况且在这种辽国只要一战败,就会亡国的情况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已经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事了。
我们再看看童贯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二十九日,种师道进兵白沟,为大石林牙萧干掩击,不战而还。
师道兵至白沟,营幕初定,或报曰:河北有警。师道节制诸军,如贯素约,指挥诸将曰:"燕,吾民也。苟王师力能接纳,自来归附。但坚壁为备,必有内变。切不可杀一人,尔等为我约兵卒,遵依圣旨及宣抚司约束。诸将既行,杨可世即遣骁将赵明持黄榜旗往付之。比明,敌已对垒矣。
明据桥陈其祸福。或有欲榜帜者,亟致与之。大石林牙看讫毁彻骂曰:"无多言,有死而已!"语未竟,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又拘节制。驰以报师道曰:"兵刃既接,安能束手就死,战将有功。"诸将又曰:"若不血刃,使和诜坐受其赏,则我辈何故而来!"
可世勒所部将士临河,分遗赵明麾众击敌。契丹隔水扬旗,指挥骑卒随指而西。可世谓诸将曰:"下流必有可涉处,须分兵据之。"会师道遣泾原将赵德来援,遂呼曰:"急前!"德未及往,敌已渡水驰骛。德老将,识利病,亟避之。可世大呼骂曰:"匹夫安得辄北,何以报国恩!"即舍河桥,亲往战焉。敌分左右翼围之,赵明兵孤亦摧败,可世中铁蒺藜箭及骨,血流满靴,怒发裂眦,鞲臂以捍,口衔堕两齿,胸腹中流矢,亦手杀数十人,得免。——《三朝北盟会编》
抱歉,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激怒了辽人,并让种师道等将处处受制,面对辽兵只能避而不战,最终出现“及虏骑犯我师,皆不敢施放矢石,听其杀戮。”的被动局面。而事后监军和诜非但不吸取教训,竟还要求种师道杀掉在白沟之战中反击的杨可世,告诉辽人咱们没有想打仗的意思:
和诜劝师道斩前军统制杨可世号令诸部,以明宣抚司出旗榜本意。师道以可世,贯之爱将。诜谓此何异穰苴之斩庄贾,不惟可能惩戒後。且使辽人知朝廷无意用兵。——《三朝北盟会编》
种师道自然没有听和诜的,结果童贯倒打一耙,弹劾种师道“天姿好杀,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以沮圣意。”将他解职,并以刘光世之父刘延庆代替了他,最终有了燕京城的卢沟之败。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伐辽过程中童贯所率的北宋军队软弱的一面暴露无遗,使得金人起了南侵之念,最终成为了酿成靖康之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就算没有这条命令,腐败的北宋军队也很难在辽人身上占到什么便宜。但至少,他们的心底可能是想要一战的,但是在这种“如敢杀一人一骑,并从军法。”前后两难的命令下,再强的军队也不会有战力。
一条愚蠢的命令,束缚了全军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