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佛教三毒烦恼贪,嗔,痴是指什么-“痴”怎么算佛教三毒?太没觉悟了吧

佛教三毒烦恼贪,嗔,痴是指什么-“痴”怎么算佛教三毒?太没觉悟了吧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有贪就要舍,要放下。你贪吃,那就少吃。把好吃的给予别人吃。你贪财,那就多行布施,不想放生,不想给乞丐。那就给一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等等,日久,你会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当你的给予很多时,突然有一个给予你了回报,你的心情就会无比欣慰。


贪嗔痴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61。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

佛教修行称贪瞋痴为三毒。
  烦恼由贪瞋痴而来。贪瞋痴属于思惑。佛教中说无明分见惑、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由粗而细、微细至极微细。见惑乃迷失无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它分身、边、邪、取、戒五种,均属不正的知见。见惑容易除,端正了知见,见惑就尽除了。但思惑不容易一下子除掉,思惑为思维世间虚妄之物而起之事惑,有贪、瞋、痴、慢、疑五惑之分。贪瞋痴就是我执、自我。“希望得到”就是占有欲的发露,也就是我执在作怪,所以必须反省、忏悔拔除我执,
  一、贪
  “贪”就是“贪得”,见利忘义,有占有欲,就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5是“贪”。例如社会上所发生的抢劫、绑架等事件,歹徒为的甚么呢?大都是因为“贪”。其实,人一餐一、两碗饭就够了;只需几尺布就能不受寒;六尺长的床就能睡得很安稳。所以,只要肯认真努力,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好,为甚么要去抢、去偷呢?古人说:“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如果一生从没做过后悔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反之,如果心念没有照顾好,贪心一起而做错事,后悔就来不及了。
  无贪则清凉,人不能有贪念。我们往往会因为贪,以致因小失大。当你内心无贪时,就会感到清凉了。得到不义之财,怕东窗事发,过着紧张不安的生活,唯恐被人发现,那又何苦呢?宁可不要这些钱,而过得心安理得、快乐的日子。贪得一点小利,却增加了长时间的压力与负担,白天心神不宁,夜晚恶梦连连,真是不值得。属于我们的,我们拿得理所当然;不该我们的,我们一概不取。
  生死的根本就在“贪爱”。不知自足,却仍贪求不已。欲望愈多就愈痛苦,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生命变得很单纯。就如佛陀所言:“其实,生活本来就很单纯,只是我们把它变得很复杂。”

  二、瞋
  “瞋”就是怨恨、不满。不满在内心,而发脾气是其表现。人为甚么有烦恼?就是“都是我对,别人都不对、都不合你的意”。像这样用自己的标准、主观(自以为是)的见解,要求别人合你的意,其实没有人会合你的意,甚至你的家人也都不合你的意。事实上,你也没有合所有人的意,而你却要求别人合你的意,这就是“瞋”的来源。有了“瞋”,就会生气。这“瞋”怎么来的?如果你放弃“用自己主观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吻合自己的意”,凡事随缘就好,那你就不生气了。如果看见别人做事情,你看不顺眼就生气,岂不荒谬?这是一念的主观意识造成的。
  学佛的人与人相处是要学习不发脾气。发脾气是很不好的习气。往往一发脾气就非同小可,甚至闹得不可收拾。大家要学习不发脾气,因为团体的气氛很重要,一旦有人发脾气,就会充满火药味,和谐的气氛就被破坏了。发脾气会使自己和别人的距离愈来愈远,以后人家也不敢亲近你。所以,我们要保持微笑,不给别人的内心造成压力,不在团体气氛中制造低气压,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三、痴
  “痴”就是说你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惯性所操纵。“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这就是痴。
  痴的意思是指愚痴、没有智慧。拥有智慧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听人讲是非,立刻被左右,落入是非的圈套。对于好朋友所说的事,并未经过查证,就信以为真,丝毫没有运用理性的分析、判断,仅凭感性的认同,因此,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就是因为没有智慧。 愚痴是智慧的反义词,没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是愚痴。由于没有智慧,无法分辨事情的对错、是非、善恶,因此,他会因别人的一句话而活得很困扰,也会因别人的一句话而活得很快乐,所以,他没有真正的生命。他的生命完全主宰在别人的口中,他因别人的言语、别人的反应而喜而悲,他何尝拥有真正的生命?
  一个大智慧的人不需要凭藉外来的赞谤,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坏,我依然对你好。你对我的好或坏,是你的因果;我对你的好,则是我的因果。无论谁造善或造恶,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造作负因果。造业的人,必须负自己的因果。一个人没有这么好,你每天赞叹他,他不会成佛的;一个人没有这么坏,你每天攻击他、诽谤他、无中生有,他不会下地狱的,因为,人非藉由你的言语,就可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对错。才能除掉三毒(贪瞋痴)。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骄什么必什么成语 骄什么成语有哪些 娇的成语有哪些 辩论赛 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辩论:不知足常乐问题 “不知足常乐” 辩论论据! 关于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的辩论观点 2个都要的! 右边是那 在前面加一个偏旁有哪些字? 我要给一个男孩取名字,前面一个字是子,后面加一个什么好呢? 然字前一个是什么字 上面一个手下面一只眼 是什么字? 看出一个人成不了大事,有哪些小事或者细节可以表现 因注意细节而成功的人有哪些? 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因为你根本做不了大事 因注意细节而成功的人 佛教三毒烦恼贪,嗔,痴是指什么 佛教三毒 佛教说的三毒怎么这么难解 佛教三毒如何戒贪 有关"知足"的名人例子 谁有 知足常乐的事例 可以反面 事例新颖一些 不要古人 有关知足常乐的100字的名人事例 急用!求各位帮忙想想古今中外名人中有没有知足常乐的事例的!!... 带风行带就得成语 关于“风行”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流行的成语 与“雷厉风行”相近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不可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非什么不可成语有哪些 什么不可什么的成语 不可什么的成语 喉咙里老是有异物感 胀感 不影响吞咽但声音有点影响步子咋回事... 我的喉咙右侧有异物感,对进食没什么影响,但老感觉有东西堵在那... 喉咙有异物感,干,但不影响吞咽,有白痰,体温早上36.5下午... 喉咙有异物感,吞咽时有痛感是什么原因? 两小无猜 是什么意思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此话形容的是什么意思?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底有什么含义?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什么意思? 形容不可能的成语 形容不可能的成语?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朋友间的志趣相投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朋友间的志趣相投? 形容两个人志趣相投的诗词有哪些 怎么形容两个人一看就便知是志趣相投的可以结交的朋友呢? 世外桃源的意思 世外桃源的意思是什么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识字组词有哪些 生字怎么组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