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三世佛】 (名数)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贤劫】 (术语)过去之住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3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三曰:“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时有大劫名曰善贤,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行宗记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此即佛经所云三世诸佛也 【贤劫千佛】 (术语)过现未三住劫,各有一千佛出世。贤劫千佛者,佛祖统纪三十勘考诸经论,依其所记,则住劫有二十增减,其前八增减中,为佛之出世。于第九减劫,始有佛,名拘留孙佛。是为千佛之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次即今之释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减之减劫,有弥勒出世,次于第十增减之减劫中,有师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于第二增减之增劫,有楼至佛出世。合计一千佛。 【庄严劫】 (术语)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大劫,名庄严劫。大劫中总有成住坏空之八十增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华光佛为首,毗舍浮佛为末。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名庄严劫。见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星宿劫】 (术语)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佛祖统纪三十曰:“未来星宿劫,千佛出兴如天星宿。”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现在我们拟用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人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行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0一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释迦经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人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为上帝,神佛不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文是Tathagata意为「如实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的十个称号之一,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根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名经」、「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光游戏佛」之类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的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二、菩萨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学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
佛教把全宇宙的灵界与佛界划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以上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觉」、「妙觉」位、最后一个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萨的思想,以后也逐渐起了变化,予以神化,最后竟产生了许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萨出来了。这些在天上宇宙间菩萨,有男有女,据说能赐人幸福与快乐。但我们从宗教学的立场来看,与其称他(她)们为菩萨,毋宁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变相多神多灵崇拜,与原始佛教的无神论,不知已相距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了。
菩萨部中较重要的菩萨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叶衣观音、大白衣观音、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大随求菩萨。另又有廿五菩萨的说法,自观世音菩萨至无边身菩萨,共廿五尊。据说他们都是保护那些念阿弥陀佛名号的菩萨。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马鸣、龙树、世亲三人,也都被称为菩萨。以上的许多菩萨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萨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门天、广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属部」神将: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普贤十罗刹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许多鬼神,各有专司,或为佛教的护法,或赐人福乐,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们有的广受佛教徒敬拜。单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萨、神、鬼等的数目,便多至两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湾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庙,还供有关公、妈祖、吕纯阳、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张天师、太上老君……等与道教及民间信仰有关的神明,让人膜拜。这些塑像原与佛教无关,但为了适应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经济收入起见,有些佛教寺庙也竟乐此不疲。
佛界佛有很多,不同地方的佛不一样。
>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 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 竖三世佛:
>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
> 世的弥勒佛
> 横三世佛:
>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著里,提
> 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 四大金刚:
>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 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 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
> 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 五方佛:
>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 八菩萨:
>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 十大弟子: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连神通第一 | 阿难陀多闻第一 | 优波离持戒第一
>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 迦旃延论议第一
> 罗睺罗密行第一 | 须菩提解空第一
> 十八罗汉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0:
> 托塔罗汉 | 探手罗汉 | 过江罗汉 | 芭蕉罗汉 |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 | 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 | 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 长眉罗汉 |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 | 挖耳罗汉 | 笑狮罗汉 | 伏虎罗汉 | 沉思罗汉 | 骑鹿罗汉 |
> 十八伽蓝
> 美音 | 梵音 | 天鼓 | 叹妙 | 叹美 | 摩妙 | 雷音 | 师子 | 妙叹
> 梵响 | 人音 | 佛奴 | 颂德 | 广目 | 妙眼 | 彻听 | 彻视 | 遍视
> 二十诸天:
>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 大梵天 | 多闻天 | 金刚密迹 | 鬼子母神;
>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 帝释天 | 持国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 (大)辩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长天 | 散脂大将 | 婆竭龙王;
>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 | 坚牢地神 | 广目天 | 菩提树神 | 阎摩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