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copy
“上善若水百”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德广”出处在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故其德广”。“德广”解释为“德行圣明而又虚广”这是一个组合结构,可以是“德广”可以是“广德” 。“大行德广度”中“大行”有 1.远行。 2.广为推行;普遍流行。 3.行大事。 4.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5.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 6.高尚的德行。 在这里应该是第六种解释“高尚的德行”。那么放在一起“大行德广”即是有着高尚的德行(崇高道德、伟大行为),德行堪为楷模,惠及大众之人。
棹zhào
体现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
是说水到了江里就送客人远行,出了山谷就滋润人民的天地。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别物争着处上,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相似。难怪老子盛赞水“几于道”了。不独老子推崇水,后世不少士人都有尊水的传统,如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在论水之特征时则奉水为“至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66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燃);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在这篇水的颂歌中,水具有“柔而能刚”、“弱而能强”、无私厚德、浩大无比、无所不能等特点,这里的“水”,不仅是“至德”,简直就是“道”的化身了。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这简直就是为老子的“上善若水”作注脚。